中国住房担保体系研究
导言 | 第1-9页 |
第一章 住房担保体系——弥补市场的制度安排 | 第9-16页 |
第一节 住房担保与住房担保体系 | 第9-10页 |
一、 住房担保 | 第9页 |
二、 住房信贷保险 | 第9-10页 |
三、 住房担保体系 | 第10页 |
第二节 住房担保体系的竞争效率 | 第10-13页 |
第三节 住房担保体系的合作效率 | 第13-16页 |
第二章 住房担保的制度变迁 | 第16-30页 |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理论模型 | 第16-22页 |
一、 诺斯的理论模型 | 第16-19页 |
二、 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型 | 第19-20页 |
三、 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型 | 第20-22页 |
第二节 住房担保制度变迁的特征 | 第22-25页 |
一、 制度变迁主体呈现三层次性 | 第22-23页 |
二、 制度变迁方式多元化 | 第23页 |
三、 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特征明显 | 第23-24页 |
四、 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突出 | 第24-25页 |
第三节 住房担保制度变迁的效率 | 第25-30页 |
一、 外部性与效仿制度 | 第25-26页 |
二、 自愿联合制度的效率 | 第26-28页 |
三、 政府推进的制度变迁方式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住房担保体系的构建 | 第30-48页 |
第一节 住房担保制度的利益驱动 | 第30-35页 |
一、 住房信贷银行 | 第30-31页 |
二、 贷款购房者 | 第31-32页 |
三、 房地产开发商 | 第32-33页 |
四、 政府 | 第33-34页 |
五、 担保保险公司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住房担保制度变迁的缺陷与障碍 | 第35-37页 |
一、 严重的路径依赖 | 第35-36页 |
二、 强制性变迁力度不足 | 第36页 |
三、 诱致性变迁主体作用受阻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国外住房担保制度安排模式比较 | 第37-40页 |
一、 北美的公营与私营抵押保险相结合的混合模式 | 第37-38页 |
二、 欧洲的人寿和财产保险模式 | 第38-40页 |
三、 澳洲的私有保险模式 | 第40页 |
第四节 构建三层次的住房担保体系 | 第40-48页 |
一、 三层次安排之间的关系 | 第41-43页 |
二、 组建政策性的住房担保公司 | 第43-45页 |
三、 将商业性保险公司引入住房担保体系 | 第45-47页 |
四、 完善个人层次住房担保安排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