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蠕虫及其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蠕虫定义及结构 | 第11-12页 |
| ·蠕虫工作及传播机制 | 第12-13页 |
| ·蠕虫检测防御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 2 蠕虫与高交互蜜网概述 | 第18-22页 |
| ·蜜罐及其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 ·蜜罐的概念和分类 | 第18页 |
| ·蜜罐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 ·蜜网技术概述 | 第19-20页 |
| ·蜜网技术基本概念 | 第19页 |
| ·蜜网技术核心需求 | 第19-20页 |
| ·高交互蜜网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高交互蜜网概念和特点 | 第20页 |
| ·高交互蜜网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3 改进的高交互蜜网数据分析聚类算法 | 第22-32页 |
| ·聚类分析概述 | 第22-24页 |
| ·聚类基本思想 | 第22页 |
| ·聚类分析算法 | 第22-24页 |
| ·常用聚类分析算法 | 第24-26页 |
| ·基于划分聚类的 K-MEANS 算法 | 第24-25页 |
| ·基于密度聚类的 DBSCAN 算法 | 第25-26页 |
| ·基于 DBSCAN 初始簇的 K-MEANS 聚类分析算法 | 第26-31页 |
| ·算法基本思想 | 第26-27页 |
| ·算法描述 | 第27-28页 |
| ·代表对象选取算法 | 第28-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4 基于高交互蜜网的蠕虫传播模型 | 第32-44页 |
| ·常用蠕虫传播模型相关研究 | 第32-35页 |
| ·H-SIR 传播模型的构建 | 第35-42页 |
| ·影响 H-SIR 传播模型构建的主要因素 | 第36-37页 |
| ·H-SIR 模型主机状态转换情况及符号说明 | 第37-39页 |
| ·H-SIR 模型传播规律公式推导 | 第39-42页 |
| ·小结 | 第42-44页 |
| 5 基于高交互蜜网的蠕虫捕获控制机制 | 第44-59页 |
| ·基于高交互蜜网的蠕虫捕获控制机制功能结构 | 第44-54页 |
| ·蠕虫捕获分析功能模块 | 第45-51页 |
| ·保护主机安全功能模块 | 第51-53页 |
| ·蠕虫攻击响应功能模块 | 第53-54页 |
| ·基于高交互蜜网的蠕虫捕获控制机制物理结构 | 第54-55页 |
| ·基于高交互蜜网的蠕虫捕获控制机制逻辑结构 | 第55-57页 |
| ·捕获分析阶段逻辑流程 | 第56-57页 |
| ·攻击响应阶段逻辑流程 | 第57页 |
| ·小结 | 第57-59页 |
| 6 仿真与评价 | 第59-67页 |
| ·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59-65页 |
| ·小结 | 第65-67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 ·研究总结 | 第67-68页 |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发表论文及科研工作情况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