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引言 | 第7-1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3-1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6-58页 |
1 不同小麦品种(基因型)磷吸收利用效率评价 | 第16-32页 |
1.1 不同供试品种(基因型)成熟期植株性状和产量比较 | 第16-17页 |
1.2 不同供试品种(基因型)磷吸收特性的比较 | 第17-25页 |
1.2.1 不同生育时期的全磷量和单株吸磷量 | 第17-21页 |
1.2.2 不同生育阶段单株磷累积吸收量 | 第21-23页 |
1.2.3 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磷利用效率 | 第23-25页 |
1.3 不同小麦品种(基因型)的物质生产能力 | 第25-29页 |
1.3.1 LAI | 第25-26页 |
1.3.2 群体干物重 | 第26-27页 |
1.3.3 群体生长参数 | 第27-29页 |
1.4 不同小麦品种(基因型)磷效率评价及分类 | 第29-32页 |
1.4.1 分类 | 第29-31页 |
1.4.2 磷吸收利用效率指标与植株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及群体生长参数的相关分析 | 第31-32页 |
2 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基因型)磷吸收利用效率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32-49页 |
2.1 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基因型)春生叶光合速率的动态变化 | 第32-33页 |
2.2 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基因型)光合碳同化特性的比较 | 第33-44页 |
2.2.1 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3-35页 |
2.2.2 Ca~(2+)/Mg~(2+)-ATPase活性的比较 | 第35-39页 |
2.2.3 可溶蛋白含量和RuBPcase活性的比较 | 第39-43页 |
2.2.4 磷效率指标与光合生理参数的相关分析 | 第43-44页 |
2.3 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基因型)磷吸收代谢特性的比较 | 第44-49页 |
2.3.1 磷吸收特性的比较 | 第44-46页 |
2.3.2 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全磷量和单株磷吸收总量的比较 | 第46-47页 |
2.3.3 春生叶一生中酸性磷酸酶活性(APA)的动态变化 | 第47-49页 |
2.3.4 磷吸收利用效率与磷吸收代谢参数的相关分析 | 第49页 |
3 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基因型)配制的杂种F1代的磷吸收利用特性研究 | 第49-58页 |
3.1 不同组合杂种F1代的光合特性及杂种优势评价 | 第49-53页 |
3.1.1 旗叶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9-50页 |
3.1.2 旗叶Ca~(2+)/Mg~(2+)-ATPase活性的动态变化 | 第50-51页 |
3.1.3 可溶蛋白含量和RuBPcase活性的比较 | 第51-53页 |
3.2 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基因型)配制的杂种F1代磷吸收代谢特性的比较 | 第53-56页 |
3.2.1 抽穗期根系形态特征的比较 | 第53-54页 |
3.2.2 抽穗期和成熟期根系活力的比较 | 第54页 |
3.2.3 不同生育时期单株吸磷量的比较 | 第54-55页 |
3.2.4 旗叶一生中APA的动态变化 | 第55-56页 |
3.3 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基因型)配制的杂种F1代的个体发育特性和磷利用效率的比较 | 第56-58页 |
3.3.1 成熟期植株性状的比较 | 第56页 |
3.3.2 产量性状的比较 | 第56-57页 |
3.3.3 磷利用效率的比较 | 第57-58页 |
讨论 | 第58-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英文摘要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表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