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3页 |
第一节 本课题的研究动机 | 第12页 |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3.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3.2 来自国外建筑界的有益启示 | 第15页 |
3.2.1 印度建筑师的创作实践 | 第15-16页 |
3.2.2 日本现代建筑发展历程的启示 | 第16-17页 |
第四节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 | 第17-20页 |
4.1 泉州古城概况 | 第17-18页 |
4.2 泉州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18页 |
4.3 泉州传统民居的种类 | 第18-20页 |
第五节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泉州传统民居评介 | 第23-42页 |
第一节 官式大厝民居 | 第23-36页 |
1.1 官式大厝民居的历史 | 第23-26页 |
1.2 官式大厝民居的各部名称及布局方式 | 第26-29页 |
1.3 官式大厝民居的基本型及其扩展型 | 第29-32页 |
1.4 官式大厝民居的空间构成 | 第32-36页 |
第二节 手巾寮民居 | 第36-41页 |
2.1 手巾寮民居的形成与发展 | 第36-38页 |
2.2 手巾寮民居的各部名称及布局方式 | 第38-39页 |
2.3 手巾寮民居的基本单元及其扩展型 | 第39-40页 |
2.4 手巾寮民居的布局特点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泉州传统民居空间设计思想分析 | 第42-53页 |
1 泉州传统民居在群体组合及单体设计中自发运用了“统一空间” 的概念 | 第42-46页 |
2 每幢建筑都是室内空间、露天空间及“灰”空间三者的综合体 | 第46-49页 |
3 明确的空间序列 | 第49-50页 |
4 室内空间的均质性及强烈的文化属性 | 第50-53页 |
第四章 泉州传统民居空间设计方法分析 | 第53-63页 |
1 在“统一空间”中采取切割的方法形成建筑与庭院 | 第53-55页 |
2 以院(天井)为中间体扩展建筑 | 第55-57页 |
3 轴线的运用贯穿设计的各个方面 | 第57-60页 |
4 建筑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路径 | 第60-63页 |
第五章 泉州传统民居的类设计模式研究 | 第63-76页 |
第一节 “类设计”的内涵及其意义 | 第63-64页 |
第二节 空间角度的民居类设计作品分析 | 第64-69页 |
2.1 在住宅单体中延续传统民居空间模式 | 第65-66页 |
2.2 将传统民居空间模式运用于住宅群体设计 | 第66-68页 |
2.3 将传统民居空间模式运用于其他类型建筑中 | 第68-69页 |
第三节 泉州传统民居的类设计模式研究 | 第69-75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6-80页 |
第一节 对泉州传统民居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76-77页 |
第二节 类设计及其展望 | 第77-80页 |
2.1 “类设计”的主干——持续发展的现代主义建筑 | 第77-78页 |
2.2 “类设计”的“根”——对传统和地域建筑多层次、多角度的再阐释 | 第78页 |
2.3 “类设计” 的未来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14页 |
图1-1 武夷山庄 | 第14页 |
图1-2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方案 | 第14页 |
图1-3 清溪坡地住宅群方案 | 第14-15页 |
图1-4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鸟瞰 | 第15页 |
图1-5 绿野·里弄方案 | 第15-16页 |
图1-6 柯里亚:高层“管式住宅” | 第16页 |
图1-7 多西:Aranya新城规划 | 第16页 |
图1-8 多西:Aranya新城住宅区 | 第16-17页 |
图1-9 安藤忠雄:六甲山集合住宅区 | 第17页 |
图1-10 黑川纪章:名古屋市美术馆 | 第17页 |
图1-11 泉州古城垣图 | 第17-19页 |
图1-12 官式大厝民居 | 第19页 |
图1-13 手巾寮民居 | 第19页 |
图1-14 骑楼建筑的线形廊道 | 第19页 |
图1-15 骑楼建筑细部 | 第19-20页 |
图1-16 泉州涂门街某洋楼民居 | 第20页 |
图1-17 西街宋宅图底关系分析图 | 第20页 |
图1-18 青龙巷某洋楼民居细部 | 第20-23页 |
图2-1 泉州古城鸟瞰 | 第23-24页 |
图2-2 官式大厝的典型代表——亭店乡杨阿苗宅 | 第24-25页 |
图2-3 唐代律宗寺院平面 | 第25页 |
图2-4 青龙巷53号大厝纵剖面 | 第25页 |
图2-5 宋画《文姬归汉图》 | 第25-26页 |
图2-6 三间张两落大厝平面示意图 | 第26页 |
图2-7 三间张大厝外观 | 第26页 |
图2-8 五间张两落双护厝型大厝平面示意图 | 第26页 |
图2-9 五间张大厝外观 | 第26-27页 |
图2-10 大厝深井俯瞰 | 第27页 |
图2-11 大厝前埕透视 | 第27页 |
图2-12 大厝门廊——孤塌寿 | 第27页 |
图2-13 大厝门廊——双塌寿 | 第27-28页 |
图2-14 护厝天井内视图 | 第28页 |
图2-15 护厝天井与护厝房 | 第28页 |
图2-16 大厝中部“厅一井”平面示意图 | 第28页 |
图2-17 护厝天井及过水间 | 第28-29页 |
图2-18 大厝顶落巷廊 | 第29页 |
图2-19 联系主护厝的廊道 | 第29-30页 |
图2-20 官式大厝的基本型及其扩展型 | 第30-31页 |
图2-21 城区桂坛巷吴宅平面 | 第31页 |
图2-22 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平面 | 第31-32页 |
图2-23 大厝内部空间的演进 | 第32页 |
图2-24 小天井内视 | 第32页 |
图2-25 主居室前大方 | 第32-33页 |
图2-26 “间”的变异 | 第33页 |
图2-27 北京民居疏朗的内院 | 第33页 |
图2-28 泉州民居紧凑的内院 | 第33-35页 |
图2-29 大厝平面标注示意图 | 第35-36页 |
图2-30 单幢手巾寮 | 第36页 |
图2-31 手巾寮的联排形式 | 第36页 |
图2-32 手中寮与大厝平面格局对比 | 第36-37页 |
图2-33 唐衙口巷何宅平面图 | 第37-38页 |
图2-34 手巾寮与皖南店宅纵剖面比较 | 第38页 |
图2-35 手巾寮平面示意图 | 第38-39页 |
图2-36 竹树港22号折线型廊道手巾寮 | 第39页 |
图2-37 三朝巷24号、26号手巾寮平面 | 第39页 |
图2-38 手巾寮的基本单元及组合图 | 第39-40页 |
图2-39 手巾寮沿街檐廊 | 第40页 |
图2-40 三朝巷手巾寮群体鸟瞰 | 第40-42页 |
图3-1 三庭院住宅群方案平面 | 第42页 |
图3-2 三庭院住宅群方案模型 | 第42-43页 |
图3-3 福冈集合住宅底层、二层平面 | 第43页 |
图3-4 福冈集合住宅内院透视一 | 第43页 |
图3-5 福冈集合住宅院透视二 | 第43-44页 |
图3-6 三朝巷传统街区片段 | 第44页 |
图3-7 大厝群体鸟瞰 | 第44页 |
图3-8 手巾寮群体鸟瞰 | 第44-45页 |
图3-9 大厝正面外观 | 第45页 |
图3-10 大厝侧面外观 | 第45页 |
图3-11 大厝内部互相交融的空间 | 第45页 |
图3-12 大厝顶落房屋宽绰的前廊 | 第45页 |
图3-13 镇抚巷黄宅平面图 | 第45-46页 |
图3-14 泉州传统民居空间构成分析图 | 第46-47页 |
图3-15 官式大厝民居房屋结合部 | 第47页 |
图3-16 北京四合院房屋结合部的侧庭院 | 第47页 |
图3-17 南北民居不同的庭院构成方式 | 第47页 |
图3-18 泉州传统民居多层次的“灰”空间 | 第47-48页 |
图3-19 儿童之家一层平面 | 第48页 |
图3-20 儿童之家,单元组构的集体形式 | 第48页 |
图3-21 儿童之家,与中庭接续的深檐空间 | 第48-49页 |
图3-22 印度经济管理学院平面图 | 第49页 |
图3-23 印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宿舍二层平面 | 第49-50页 |
图3-24 手巾寮纵剖面所显示的空间序列 | 第50页 |
图3-25 官式大厝民居横剖面的空间序列 | 第50-51页 |
图3-26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上层平面 | 第51页 |
图3-27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大厅内部透视 | 第51-53页 |
图4-1 积聚与切割 | 第53页 |
图4-2 手巾寮的生成模式 | 第53-54页 |
图4-3 三间张双护厝官式大厝房屋——庭院关系图 | 第54页 |
图4-4 上海中国艺术博物馆一层平面 | 第54-55页 |
图4-5 官式大厝的扩展方式 | 第55-56页 |
图4-6 华侨大学建筑系馆一层平面 | 第56-57页 |
图4-7 教锯楼:夹于新老建筑间的小天井 | 第57页 |
图4-8 文种楼:高耸静谧的中庭——新老建筑的自然结合 | 第57-58页 |
图4-9 三间张大厝轴线分析图 | 第58-59页 |
图4-10 桂坛巷吴宅轴线分析图 | 第59-60页 |
图4-11 镇抚巷黄宅轴线分析图 | 第60页 |
图4-12 后城蔡宅轴线分析图 | 第60-61页 |
图4-13 手巾寮路径分析图 | 第61页 |
图4-14 官式大厝路径分析图 | 第61-62页 |
图4-15 密斯:巴塞罗那德国馆平面(a:流动的空间;b:以环型路径为基础的流动路径) | 第62-65页 |
图5-1 清溪坡地住宅A型、B型方案一层平面 | 第65-66页 |
图5-2 住吉长屋轴测图 | 第66页 |
图5-3 住吉长屋内庭院 | 第66页 |
图5-4 菊儿胡同街坊改造工程总平面图 | 第66-67页 |
图5-5 菊儿胡同内院照片一 | 第67页 |
图5-6 菊儿胡同内院照片二 | 第67页 |
图5-7 代官山集合住区总平面图 | 第67-68页 |
图5-8 代官山集合住区外部空间透视一 | 第68页 |
图5-9 代官山集合住区外部空间透视二 | 第68页 |
图5-10 郑州幼儿园方案轴测图 | 第68-69页 |
图5-11 中央美术学院新校园规划模型鸟瞰 | 第69-70页 |
图5-12 传统民居类设计模式生成图 | 第70页 |
图5-13 三间张两落大厝平面 | 第70页 |
图5-14 三间张两落大厝横剖面 | 第70-71页 |
图5-15 三间张两落大厝纵剖面 | 第71页 |
图5-16 两落手巾寮平面 | 第71页 |
图5-17 两落手巾寮纵剖面 | 第71页 |
图5-18 泉州传统民居原型的两种模式简图 | 第71-77页 |
图6-1 皮阿诺:奇芭欧文化中心 | 第77页 |
图6-2 莫尼欧:梅里达国立罗马艺术博物馆 | 第77-34页 |
表1: 官式大厝主庭院的尺寸及相关比例 | 第34页 |
表2: 官式大厝护厝天井的尺寸及相关比例 | 第34页 |
表3: 官式大厝民居的廊道宽度统计 | 第34-35页 |
表4: 官式大厝民居的空间构成 | 第35-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