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氧同位素交换反应动力学模型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13页 |
1.1 矿物—水体系氧同位素交换反应动力学模 | 第7-9页 |
1.2 矿物—水体系氧同位素交换反应机制 | 第9-10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0-13页 |
2 样品描述、实验流程 | 第13-15页 |
2.1 样品描述 | 第13页 |
2.2 单矿物分离提纯 | 第13-14页 |
2.3 同位素组成测定 | 第14-15页 |
3 新疆阿尔泰及北准葛尔地区古生代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简述 | 第15-18页 |
3.1 阿尔泰地 | 第15-17页 |
3.2 准葛尔地区 | 第17-18页 |
4 阿拉尔、二台北花岗岩体矿物—水氧同位素交换反应动力学 | 第18-48页 |
4.1 岩体地质和显微岩相学 | 第18-23页 |
4.2 阿拉尔岩体两期同位素交换反应 | 第23-29页 |
4.3 第1期共生矿物—水~(18)O/~(16)O交换反应动力学 | 第29-48页 |
5 萨尔铁列克碱性花岗岩矿物—大气水~(18)O/~(16)O、D/H交换反应机制及交换反应动力学 | 第48-68页 |
5.1 引言 | 第48-49页 |
5.2 岩体地质和显微岩相学 | 第49-54页 |
5.3 D-~(18)O亏损机理 | 第54-56页 |
5.4 岩浆次固相条件下矿物—大气水~(18)O/~(16)O、D/H交换机制 | 第56-61页 |
5.5 共生矿物—大气水~(18)O/~(16)O交换反应动力学 | 第61-68页 |
6 讨论 | 第68-76页 |
6.1 阿拉尔岩基岩浆源区的熔融以及造山带流体的循 | 第68-71页 |
6.2 二台北岩体源区岩石的熔融以及与其侵位相联系的流体系统 | 第71-72页 |
6.3 萨尔铁列克碱性花岗岩矿物—大气水相互作用机制 | 第72页 |
6.4 ~(18)O/~(16)O组成的初始不均一性或均一性:对岩浆动力学的制约 | 第72-73页 |
6.5 与三个岩体侵位相联系的流体系统的物理特征 | 第73-76页 |
7 结论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附 显微照片 | 第85-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