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工作论文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务创新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13页
一、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务的基本内涵分析第13-20页
 (一) 青年志愿服务的内涵、特点及功能第13-15页
  1. 青年志愿者、青年志愿服务的内涵第13页
  2. 青年志愿服务的基本特点第13-14页
  3. 青年志愿服务的一般功能第14-15页
 (二) 青年志愿服务的历史沿革第15-17页
  1. 国外志愿服务发展概况第15-16页
  2. 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发展概况第16-17页
 (三) 建设和谐社会对青年志愿服务的新要求第17-20页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第17-18页
  2. 建设和谐社会对青年志愿服务的新要求第18页
  3. 青年志愿服务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第18-20页
二、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第20-26页
 (一) 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已取得的成绩第20-22页
  1. 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得到了广大青年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第20页
  2. 围绕党政工作和社会需求开展的大中型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方兴未艾,取得了显著的规模效应和社会影响第20-21页
  3. 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第21-22页
 (二) 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第22-24页
  1. 服务领域仍需拓宽第22页
  2. 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第22-23页
  3. 服务形式较为单一第23页
  4. 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第23-24页
 (三) 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现存问题的原因第24-26页
  1. 公德传统的缺失第24页
  2. 志愿服务理念的误读第24页
  3. “非官非民”的模糊身份第24-25页
  4. 紧缺的运营资金第25页
  5. 合法权益未得到保障第25页
  6. 相对高昂的服务成本第25-26页
三、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创新的主要对策第26-33页
 (一) 创新青年志愿服务主体,达到志愿服务主体多元化第26-27页
  1. 进一步扩大群众基础第26页
  2. 进一步壮大专业型、技术性志愿服务人才队伍第26-27页
  3. “法人志愿者”的出现,将为我国志愿服务增添新的力量第27页
 (二) 不断扩大青年志愿服务领域第27-29页
  1. 继续巩固传统服务领域第27-28页
  2. 不断开拓技术服务领域第28页
  3. 进一步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第28-29页
 (三) 进一步健全青年志愿服务机制第29-31页
  1. 培育社会化参与机制第29页
  2. 形成网络化组织机制第29页
  3. 完善规范化管理机制第29-30页
  4. 创新专业化培训机制第30页
  5. 探索普及化激励机制第30页
  6. 健全国家级法律机制第30-31页
 (四) 青年志愿服务方式应灵活多样第31-33页
结论第33-35页
参考文献第35-36页
后记第36页

论文共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接受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自然观的哲学变革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