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5页 |
| ·采空区自然发火规律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的特点和意义 | 第16-18页 |
| 2 采场模糊渗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8-37页 |
| ·采空区气体流动状态与渗流模型 | 第18-25页 |
| ·不规则孔隙介质空间的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 ·线性渗透定律 | 第19-21页 |
| ·采空区气体流动方程及易自燃风速区的控制 | 第21-25页 |
| ·采空区气体模糊渗流方程的建立 | 第25-28页 |
| ·具有三角值模糊渗透系数的采场渗流方程近似解 | 第28-32页 |
| ·模糊渗流问题的有限元解法 | 第32-37页 |
| 3 模糊渗流模型在采空区自然发火预测与控制中的应用 | 第37-58页 |
| ·应用模糊渗流问题采空区自燃位置的预测分析 | 第37-39页 |
| ·随机集与随机集落影 | 第39-44页 |
| ·普通随机集与随机集落影 | 第39-42页 |
| ·模糊随机集与模糊随机集落影 | 第42-44页 |
| ·发火位置的静态模糊分析 | 第44-52页 |
| ·模糊自然发火期与采空区内发火期区域 D_f的确定 | 第44-46页 |
| ·模糊易自燃风速区域 | 第46-50页 |
| ·采空区Ω上的模糊氧化区 | 第50-51页 |
| ·采空区Ω上发火位置的静态模糊分析模型 | 第51-52页 |
| ·发火位置的动态模糊分析 | 第52-58页 |
| ·煤氧化过程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 | 第54-55页 |
| ·动态模糊分析法 | 第55-58页 |
| 4 采空区自然发火位置预测模型的相似模拟研究 | 第58-82页 |
| ·概述 | 第58-59页 |
| ·相似原理 | 第59-61页 |
| ·相似准则 | 第61-62页 |
| ·采场自然发火相似模型与模拟 | 第62-73页 |
| ·模型简介 | 第62-64页 |
| ·充填材料的选择 | 第64-65页 |
| ·对实验台的加压 | 第65-68页 |
| ·实验台充填带的设置 | 第68-70页 |
| ·测点布置 | 第70-71页 |
| ·数据采集 | 第71-73页 |
| ·模拟结果及验证分析 | 第73-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5.上隅角瓦斯的治理 | 第82-91页 |
| ·概述 | 第82-83页 |
| ·上隅角瓦斯超限原因分析 | 第83-84页 |
| ·工作面回风流瓦斯的组成 | 第84页 |
| ·工作面回风流瓦斯来源分析 | 第84页 |
| ·采空区瓦斯涌出分析 | 第84页 |
| ·上隅角瓦斯涌出的特点 | 第84-85页 |
| ·选择瓦斯抽放合理位置的依据 | 第85-86页 |
| ·抽放风筒的选择 | 第86页 |
| ·上隅角瓦斯抽放实验 | 第86-88页 |
| ·上隅角瓦斯抽放模型 | 第86-87页 |
| ·模拟结果及验证分析 | 第87-88页 |
| ·工作面瓦斯抽放与采空区自然发火的关系 | 第88-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 作者简历 | 第96-98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