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一、少年刑事政策概述 | 第13-22页 |
(一) 少年刑事政策的内涵 | 第13-15页 |
(二) 少年刑事理念产生的基础 | 第15-17页 |
1. 少年特殊性认识的深化 | 第15页 |
2. 国家亲权学说 | 第15-16页 |
3. 刑罚观念的转变和整合 | 第16-17页 |
(三) 宽严相济的少年刑事政策理念 | 第17-22页 |
1. 总体宽宥的少年刑事政策理念 | 第17-18页 |
2. 宽严程度与社会危害性、人身危险性相应 | 第18-20页 |
3. “宽罚严管”的理念 | 第20-22页 |
二、少年刑事立法政策 | 第22-34页 |
(一) 少年刑事法调整的行为:少年刑事政策圈的划定 | 第22-24页 |
1. 少年的犯罪行为 | 第22-23页 |
2. 少年的严重不良行为 | 第23-24页 |
(二) 少年刑罚体系 | 第24-30页 |
1. 生命刑 | 第25页 |
2. 自由刑 | 第25-29页 |
3. 财产刑 | 第29页 |
4. 资格刑 | 第29-30页 |
(三) 保护处分 | 第30-34页 |
1. 保护处分的产生及特性 | 第30-32页 |
2. 我国少年保护处分制度的构建 | 第32-34页 |
三、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 第34-42页 |
(一) 侦查阶段 | 第34-36页 |
1. 适当成年人参与 | 第34-35页 |
2. 强制措施的适用 | 第35-36页 |
(二) 审查起诉阶段 | 第36-37页 |
(三) 审判阶段 | 第37-39页 |
1. 法庭教育 | 第37页 |
2. 暂缓判决 | 第37-39页 |
(四) 执行阶段 | 第39-40页 |
1. 完善我国现有的一些非监禁刑制度 | 第39页 |
2. 行刑的社会化 | 第39-40页 |
(五) 执行后回归阶段 | 第40-42页 |
四、少年刑事社会政策 | 第42-48页 |
(一) 未成年人保护机构 | 第42-43页 |
(二) 少年福利政策 | 第43-45页 |
1. 贫困家庭救助 | 第43-44页 |
2. 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治疗 | 第44页 |
3. 监护监督 | 第44页 |
4. 脱离家庭儿童的救助 | 第44-45页 |
(三) 少年犯罪的预防管理 | 第45-48页 |
1. 家庭 | 第45页 |
2. 学校 | 第45页 |
3. 社会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