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 章 绪论 | 第12-25页 |
·混凝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表面活性剂概述 | 第14-17页 |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 第14页 |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 | 第14-16页 |
·表面活性剂的团聚 | 第16-17页 |
·纳米材料简介 | 第17-22页 |
·纳米材料的特性 | 第18-21页 |
·纳米材料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课题的来源与意义 | 第22-23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 章絮凝基础理论与絮凝过程中的分形 | 第25-38页 |
·絮凝机理 | 第25-27页 |
·双电层压缩理论 | 第25页 |
·电中和/吸附理论 | 第25页 |
·吸附架桥理论 | 第25-26页 |
·卷扫絮凝理论 | 第26-27页 |
·絮凝动力学 | 第27-28页 |
·絮凝过程中的分形 | 第28-38页 |
·分形理论及其发展历程 | 第28-29页 |
·分维的计算方法 | 第29-31页 |
·絮凝体的分形特性 | 第31-38页 |
第3 章 实验材料、设备与方法 | 第38-43页 |
·实验材料 | 第38-40页 |
·主要混凝剂 | 第38-39页 |
·纳米材料 | 第39页 |
·表面活性剂 | 第39页 |
·其它试剂 | 第39-40页 |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40页 |
·试验方法与指标测定 | 第40-43页 |
·试验方法 | 第40-41页 |
·指标测定 | 第41-43页 |
第4 章 含SDS 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效果研究 | 第43-55页 |
·药剂单独投加时处理效果的对比研究 | 第43-47页 |
·对浊度的去除效果 | 第43-45页 |
·对SDS 的去除效果 | 第45-47页 |
·以纳米SiO_2 为助凝剂时处理效果的对比研究 | 第47-50页 |
·对浊度去除效果的对比 | 第47-49页 |
·对SDS 的去除效果的对比 | 第49-50页 |
·pH 值对浊度、SDS 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0-52页 |
·pH 值对浊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pH 值对SDS 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絮凝体沉降性能对比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5 章 聚合氯化铝与纳米SiO_2的絮凝机理研究 | 第55-59页 |
·ζ电位测定原理 | 第55-56页 |
·SDS 的电动特性 | 第56页 |
·不同混凝剂的作用机理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 章 动态絮凝过程及絮凝体的形态学研究 | 第59-72页 |
·PDA 动态实验 | 第59-65页 |
·PDA 的工作原理与功能 | 第59-60页 |
·PDA 在线监测试验 | 第60-62页 |
·絮凝体的强度因子和恢复因子 | 第62-65页 |
·以PAC 为主混凝剂时絮凝体的形态学特征 | 第65-70页 |
·助凝剂纳米SiO_2 投加量对絮凝体形态和尺寸的影响 | 第65-67页 |
·不同条件下絮凝体的分形构造特征与絮凝形态学特征 | 第67-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