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150块中生界油层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2 研究区的概况 | 第13-20页 |
·研究区的概况 | 第13-14页 |
·油藏地质特征 | 第14-20页 |
·地层特征 | 第14-15页 |
·层组划分 | 第15-17页 |
·构造特征 | 第17-20页 |
3 沉积相研究 | 第20-27页 |
·冲积扇相 | 第20-24页 |
·冲积扇的概念 | 第20页 |
·冲积扇的一般特征及形成条件 | 第20-21页 |
·冲积扇相的特点及沉积物类型 | 第21-22页 |
·冲积扇的相模式及沉积序列模式 | 第22-24页 |
·研究区的沉积背景及物源 | 第24-25页 |
·单井小层微相的确定 | 第25页 |
·小层相带图 | 第25-27页 |
4 储层特征 | 第27-33页 |
·砂体分布特征 | 第27页 |
·储层岩性特征 | 第27-28页 |
·储层粘土矿物 | 第28-29页 |
·储层岩石润湿性及敏感性 | 第29页 |
·储层储集空间特征 | 第29-30页 |
·孔隙特征 | 第29页 |
·喉道特征 | 第29-30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30-31页 |
·层间特征 | 第31页 |
·隔层特征 | 第31-32页 |
·油层特征 | 第32页 |
·油藏类型及流体性质 | 第32-33页 |
5 流动单元的研究 | 第33-44页 |
·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 | 第33-36页 |
·流动单元的特征 | 第36-37页 |
·流动单元成因及影响因素 | 第37-41页 |
·沉积作用对流动单元的形成与影响 | 第37-39页 |
·成岩作用对流动单元的影响 | 第39-40页 |
·构造作用对流动单元的影响 | 第40页 |
·其它作用对流动单元的影响 | 第40-41页 |
·研究工区流动单元的划分 | 第41-44页 |
·流动单元参数的选取 | 第41-42页 |
·研究区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和划分 | 第42-43页 |
·研究区流动单元的特征 | 第43-44页 |
6 剩余油的分布特征 | 第44-53页 |
·剩余油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 | 第45-48页 |
·孔隙结构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 | 第45-46页 |
·碎屑成分和结构直接影响剩余油的分布 | 第46-47页 |
·粘土矿物成分、含量及产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 第47-48页 |
·韵律类型直接影响剩余油的分布 | 第48页 |
·砂体厚度变化等对地下油水运动的影响 | 第48页 |
·流体性质及分布规律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48页 |
·研究工区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48-53页 |
·剩余油与流动单元的关系 | 第48-49页 |
·研究区的剩余油类型及分布规律 | 第49-53页 |
7 结论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3页 |
·潜力分析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活动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76页 |
附图 A | 第61-67页 |
附图 B | 第67-69页 |
附图 C | 第69-70页 |
附图 D | 第70-71页 |
附图 E | 第7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