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一、引言 | 第7-10页 |
(一)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1.选题目的 | 第7页 |
2.选题意义 | 第7-8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8-9页 |
1. 劳动教养的性质 | 第8页 |
2. 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废争议 | 第8-9页 |
(三) 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 第9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9页 |
(五) 本文的创新点 | 第9-10页 |
二、我国劳动教养制度概述 | 第10-14页 |
(一)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概念 | 第10页 |
(二)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性质 | 第10-12页 |
1. 现行规范性文件中对劳动教养性质的表述 | 第10-11页 |
2. 劳动教养性质之争 | 第11-12页 |
(三)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2-14页 |
三、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21页 |
(一)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现状 | 第14-15页 |
(二)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 第15-17页 |
1. 劳动教养制度在法制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 第15-16页 |
2. 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 第16-17页 |
(三) 我国现行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21页 |
1. 劳动教养制度与国际人权公约相冲突 | 第17-19页 |
2. 劳动教养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与生效上位法相抵触 | 第19页 |
3. 劳动教养制度自身的立法缺陷 | 第19页 |
4. 劳动教养审批权的行使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 第19-20页 |
5. 劳动教养措施的性质与其实际严厉程度不相适应 | 第20-21页 |
6.劳动教养在实践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混乱性 | 第21页 |
四、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废及改革方式之 争 | 第21-24页 |
(一) 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废之争 | 第21-22页 |
1. 废除论 | 第21-22页 |
2. 保留改革论 | 第22页 |
(二) 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方式之争 | 第22-24页 |
1. 行政模式 | 第22-23页 |
2. 刑罚化模式 | 第23页 |
3. 保安处分化 | 第23-24页 |
五、我国劳动教养制度之重构 | 第24-32页 |
(一) 重构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24-26页 |
1. 法治原则 | 第24-25页 |
2. 平等性原则 | 第25页 |
3. 目的性原则 | 第25-26页 |
(二) 劳动教养实体制度之重构 | 第26-27页 |
1. 重构劳动教养制度的立法规范 | 第26页 |
2. 重构劳动教养制度的适用对象 | 第26-27页 |
3. 重构劳动教养的期限 | 第27页 |
(三) 劳动教养程序制度之重构 | 第27-29页 |
1.明确劳动教养的审批权 | 第27-28页 |
2.加强保护相对人权益 | 第28-29页 |
3. 加强对劳动教养制度的法律监督 | 第29页 |
(四) 劳动教养执行制度之重构 | 第29-32页 |
1. 建立缓期和所外执行制度,健全司法处分执行体系 | 第29-30页 |
2. 建立社会化的开放式帮教处遇机制 | 第30-31页 |
3. 建立集中、分流管教体制,改革分级处遇模式 | 第31页 |
4. 建立回归指导中心,建立劳教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 | 第31-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