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引言 | 第10页 |
·基础不均匀沉降研究的现状 | 第10-12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不均匀沉降的危害及成因分析 | 第14-18页 |
·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危害 | 第14-15页 |
·引起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原因 | 第15-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三章 考虑结构刚度形成模式时不均匀沉降的影响分析 | 第18-34页 |
·分析模型及计算方法 | 第18-21页 |
·分析模型 | 第18-19页 |
·相关假定 | 第18页 |
·相关参数 | 第18-19页 |
·计算方法 | 第19-21页 |
·有限单元法的原理 | 第20页 |
·有限元法的计算软件 | 第20-21页 |
·结构整体刚度一次形成模式 | 第21-26页 |
·基本理论 | 第22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22-26页 |
·结构整体刚度分层形成模式 | 第26-31页 |
·基本理论 | 第27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两种分析模式的对比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不均匀沉降的不同作用方式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 第34-51页 |
·引用模型 | 第34-36页 |
·模型相关参数 | 第35页 |
·其他相关条件和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局部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 第36-43页 |
·第一沉降点处产生局部沉降 | 第36-37页 |
·第二沉降点处产生局部沉降 | 第37-39页 |
·第三沉降点处产生局部沉降 | 第39-41页 |
·第四沉降点处产生局部沉降 | 第41-42页 |
·局部沉降对上部结构影响的分析结果 | 第42-43页 |
·直线形整体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 第43-45页 |
·抛物线形整体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 第45-46页 |
·三种不同作用方式的对比分析 | 第46-48页 |
·试验模型验证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实例工程的分析 | 第51-60页 |
·工程概况 | 第51-52页 |
·工程的沉降变形监测及其结果 | 第52-58页 |
·沉降变形监测的相关理论 | 第52-54页 |
·工程的沉降变形监测方案 | 第54-56页 |
·工程的沉降变形监测结果 | 第56-58页 |
·工程计算与分析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六章 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措施 | 第60-68页 |
·建筑措施 | 第60-62页 |
·建筑物体型应力求简单 | 第60页 |
·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 | 第60页 |
·合理布置纵横墙 | 第60-61页 |
·合理安排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 第61页 |
·设置沉降缝 | 第61-62页 |
·控制与调整建筑物各部分标高 | 第62页 |
·结构措施 | 第62-63页 |
·减轻建筑物的自重 | 第62页 |
·减小或调整基底的附加压力 | 第62-63页 |
·增强基础刚度 | 第63页 |
·采用对不均匀沉降不敏感的结构 | 第63页 |
·设置圈梁 | 第63页 |
·施工措施 | 第63-65页 |
·逆作法 | 第63页 |
·后浇带法 | 第63-64页 |
·通过控制地下水位控制不均匀沉降 | 第64页 |
·应力解除法 | 第64页 |
·顶升法 | 第64-65页 |
·其它措施 | 第65-67页 |
·新型筏基 | 第65页 |
·加垫苯乙烯(EPS板) | 第65-66页 |
·复合基础法 | 第66页 |
·地基处理措施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1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相关问题的研究建议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