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 章 引言 | 第7-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学术史回顾 | 第7-15页 |
·大陆方面 | 第7-13页 |
·港台、海外方面 | 第13-15页 |
·本文的基本论点及研究意义 | 第15页 |
·本文的指导思想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2 章 修订法律馆的历史考察 | 第17-32页 |
·修订法律馆的前身——律例馆 | 第17-18页 |
·修订法律馆创设之契机 | 第18-21页 |
·部院之争与修订法律馆的重组 | 第21-30页 |
·部院之争 | 第21-26页 |
·重组修订法律馆 | 第26-29页 |
·修订法律馆的经费收支状况 | 第29-30页 |
·律例馆与修订法律馆之比较 | 第30-32页 |
第3 章 修订法律馆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 第32-58页 |
·改造旧律 | 第32-38页 |
·删除过时重复的条款 | 第32页 |
·废除重法 | 第32-33页 |
·禁止刑讯 | 第33页 |
·削减死罪条目 | 第33-34页 |
·删除奴婢律例 | 第34页 |
·统一满汉法律 | 第34-35页 |
·编定《大清现行刑律》 | 第35-38页 |
·翻译外法 | 第38-40页 |
·法制调查 | 第40-45页 |
·赴日法制调查 | 第40-42页 |
·国内民商事习惯调查 | 第42-45页 |
·编纂新律 | 第45-55页 |
·编纂新律之概况 | 第45-52页 |
·编纂新律之流程 | 第52-55页 |
·附设法律学堂 | 第55-58页 |
第4 章 修订法律馆与中国法律近代化 | 第58-69页 |
·从“律例”到“刑律”:修订法律馆立法技术的改进 | 第58-61页 |
·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修订法律馆对近代法理与立法原则的引进 | 第61-65页 |
·适用与借鉴:修订法律馆的修律成果在民国的命运 | 第65-66页 |
·先天不足与后天乏力:修订法律馆与法律近代化的顿挫 | 第66-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