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家长主义及其边界--以侵权法第五十六条为参照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8页 |
(一) 什么是法律家长主义 | 第10-12页 |
1、 法律家长主义的起源 | 第10-11页 |
2、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的回顾 | 第12-17页 |
1、 国外法律家长主义研究 | 第12-16页 |
2、 国内法律家长主义研究动态 | 第16-17页 |
(三) 本文的写作思路及篇章结构 | 第17-18页 |
一、 法律家长主义的特征及分类 | 第18-24页 |
(一) 法律家长主义的特征 | 第18-20页 |
(二) 法律家长主义的分类 | 第20-24页 |
1、 合法的家长式统治和极端的家长式统治 | 第20-22页 |
2、 消极的法律家长主义和积极的法律家长主义 | 第22页 |
3、 直接的法律家长主义和间接的法律家长主义 | 第22-23页 |
4、 纯粹的法律家长主义和不纯粹的法律家长主义 | 第23-24页 |
二、 法律家长主义与有关概念的区别及其价值诉求 | 第24-29页 |
(一) 法律家长主义与有关概念的区别 | 第24-25页 |
1、 国家主义与父爱主义 | 第24页 |
2、 家长式强制与对私隐道德的强制 | 第24-25页 |
(二) 法律家长主义的价值诉求 | 第25-27页 |
1、 引导公民做出正确的选择 | 第25-26页 |
2、 保障弱势群体利益 | 第26-27页 |
3、 敦促公民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 第27页 |
4、 维护市场经济稳定运行 | 第27页 |
(三) 小结 | 第27-29页 |
三、 侵权法中法律家长主义的二元展开 | 第29-40页 |
(一) 否定自我选择的效力 | 第29-33页 |
1、 个体选择与责任相分离,缺乏优化行动的激励 | 第30-31页 |
2、 责任非正当性转移,破坏相对方的合理预期 | 第31-32页 |
3、 削弱自愿形成的合约机制,减少社会福利产出 | 第32-33页 |
(二) 权利配置失当 | 第33-37页 |
(三) 父爱主义还是私法自治:侵权法的宪政张力 | 第37-40页 |
四、 法律家长主义的边界 | 第40-44页 |
(一) 法律家长主义的风险防范 | 第40-41页 |
(二) 我国法律家长主义的适用条件 | 第41-44页 |
五、 结论:审慎对待法律父爱主义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