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10页 |
前言 | 第10-16页 |
第1章 制度和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 | 第16-40页 |
·制度的内涵和作用 | 第17-26页 |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 第17-19页 |
·西方经济学的看法和主张 | 第19-23页 |
·制度内涵和作用的一种解读 | 第23-26页 |
·制度变迁的条件和类型 | 第26-36页 |
·制度变迁的条件 | 第26-32页 |
·制度变迁的类型 | 第32-36页 |
·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 | 第36-40页 |
·制度变迁的成本 | 第36页 |
·制度变迁的收益 | 第36-37页 |
·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第37-40页 |
第2章 制度理论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 第40-62页 |
·委托代理关系的一般分析 | 第40-47页 |
·制度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 | 第40-43页 |
·委托代理关系的经济涵义 | 第43-47页 |
·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析 | 第47-53页 |
·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的特点 | 第47-51页 |
·国有资产剩余所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 | 第51-53页 |
·国有资产委托人和代理人问题 | 第53-62页 |
·国有资产委托人问题 | 第53-55页 |
·国有资产代理人问题 | 第55-62页 |
第3章 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在改革中生成 | 第62-86页 |
·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的沿革及其目标 | 第62-70页 |
·国有企业的三种委托代理模式及其转换 | 第62-65页 |
·行政性委托代理关系实质上是占有关系 | 第65-68页 |
·国有企业委托代理目标模式及其转换的条件 | 第68-70页 |
·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产物 | 第70-77页 |
·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的前提条件 | 第70-73页 |
·市场经济对国有产权权利主体的要求 | 第73-77页 |
·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77-86页 |
·国有资产双重管理体制及相应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77-80页 |
·市场管理体制要求改变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 第80-82页 |
·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 第82-86页 |
第4章 国有资产的运作体系及委托代理关系 | 第86-106页 |
·国有资产运作的主体结构 | 第87-95页 |
·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管理)主体 | 第87-89页 |
·国有资产的营运代理主体 | 第89-92页 |
·国有资产的生产经营主体 | 第92-95页 |
·国有资产运作主体的责任界定 | 第95-101页 |
·国有资产所有者主体的责任 | 第95-98页 |
·国有资产营运代理主体的责任 | 第98-99页 |
·国有资产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 | 第99-101页 |
·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及代理人监控 | 第101-106页 |
·国有资产的三级委托代理关系 | 第101-103页 |
·对国有资产管理局的监控 | 第103页 |
·对国有资产营运代理公司的监控 | 第103-104页 |
·对直接生产经营企业的监控 | 第104-106页 |
第5章 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在探索中完善 | 第106-128页 |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由管理者变成出资人 | 第106-112页 |
·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定位及重要意义 | 第106-109页 |
·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要有一个建设过程 | 第109-111页 |
·国有资产分级所有不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 第111-112页 |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正在构建 | 第112-116页 |
·构建国有资产经营体制的前提条件 | 第112-113页 |
·国有资产经营体制框架中各类机构的性质与地位 | 第113-115页 |
·国有资产经营体制框架中三种机构之间的关系 | 第115-116页 |
·行政性委托代理关系变为市场化委托代理关系 | 第116-123页 |
·市场契约及其目标形式 | 第116-118页 |
·按市场契约形成的国有产权结构与市场机制 | 第118-119页 |
·市场契约使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市场化 | 第119-121页 |
·市场契约下的激励均衡机制 | 第121-123页 |
·为完善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创造制度环境 | 第123-128页 |
·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 第123-125页 |
·引入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 第125-126页 |
·推行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3页 |
论文摘要 | 第133-139页 |
Abstract | 第139-14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