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井支护与设备论文--巷道支护论文

深部煤巷围岩控制内、外承载结构耦合稳定原理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研究意义第11-12页
   ·研究现状第12-20页
     ·深部煤巷围岩控制理论研究现状第12-15页
     ·深部煤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现状第15-16页
     ·巷道围岩承载机理研究现状第16-18页
     ·研究现状评述第18-20页
   ·深部煤巷内、外承载结构模型第20-21页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1-22页
第二章 高应力作用下煤岩力学性质分析及峰后蠕变试验第22-41页
   ·引言第22页
   ·煤岩变形破坏过程与应变软化特性第22-24页
   ·煤岩扩容特性第24-25页
   ·煤岩峰值强度前的流变特性第25-28页
   ·岩石峰值强度后的流变特性第28-30页
   ·变应力路径下的岩石峰后蠕变试验第30-40页
     ·研究内容与目的第30-32页
     ·实验方法第32-34页
     ·砂质泥岩试件及破坏形态描述第34-35页
     ·主要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5-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深部煤巷内、外承载结构的力学特征第41-54页
   ·深部巷道围岩变形性态第41-44页
     ·深部巷道围岩深基点位移观测数据分析第41-44页
     ·围岩应变分布的波状特征第44页
   ·深部煤巷围岩承载作用的数值模拟分析第44-51页
     ·数值模拟对象、研究内容及模拟方法第44-46页
     ·围岩变形、性状及应力状态分析第46-48页
     ·围岩变形、围岩应力和围岩性状三者之间的关联分析第48-51页
   ·深部煤巷内、外承载结构力学特征第51-52页
     ·内、外承载结构的受力状况第51页
     ·内、外承载结构变形特征第51-52页
     ·内、外承载结构性状第52页
     ·内、外承载结构动态特征第52页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深部煤巷内、外承载结构相互作用弹塑性理论分析第54-75页
   ·引言第54页
   ·圆形巷道内、外承载结构相互作用的弹塑性理论分析第54-64页
     ·力学模型第54页
     ·弹塑性理论分析第54-60页
     ·内、外承载结构相互作用分析第60-64页
   ·深部煤巷煤帮内、外承载结构相互作用的弹塑性理论分析第64-74页
     ·煤帮失稳机理第65页
     ·煤帮内、外承载结构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第65-66页
     ·弹塑性理论分析第66-70页
     ·应用实例第70页
     ·内、外承载结构相互作用分析第70-74页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深部煤巷外承载结构的形成过程第75-92页
   ·引言第75页
   ·深部煤巷外承载结构形成过程的三维空间效应研究第75-82页
     ·深部煤巷外承载结构形成过程的数值模拟第75-77页
     ·深部煤巷外承载结构形成过程的模拟结果第77-79页
     ·内承载结构支护参数对外承载结构形成过程的影响第79-82页
   ·外承载结构随时间演化规律第82-88页
     ·粘弹塑性软化分析的基本模型第82-83页
     ·理论分析第83-86页
     ·外承载结构随时间发展过程第86-88页
   ·煤帮外承载结构形成的时间效应第88-90页
     ·煤帮外承载结构时间效应分析模型第88-89页
     ·煤帮外承载结构位置的确定第89页
     ·计算实例第89-90页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六章 深部煤巷围岩控制内、外承载结构耦合稳定原理第92-110页
   ·深部煤巷围岩稳定的条件第92-95页
     ·围岩稳定与外承载结构稳定的关系第92页
     ·外承载结构稳定的条件第92-95页
   ·内承载结构促使外承载结构稳定的机理第95-96页
   ·内承载结构的时间效应第96-99页
   ·内承载结构承载能力与支撑作用分析第99-105页
     ·锚杆及注浆对内承载结构的作用第99-100页
     ·内承载结构承载能力第100-104页
     ·内承载结构支撑作用第104-105页
   ·锚索支护作用分析第105-106页
     ·锚索在巷道围岩控制中的作用第105页
     ·锚索对内承载结构的直接作用第105页
     ·锚索对外承载结构的直接作用第105-106页
   ·内、外承载结构耦合过程第106-108页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第七章 工程实践第110-123页
   ·工程地质条件第110-111页
   ·深部煤巷破坏状况及原因分析第111-113页
   ·试验巷道支护设计第113-117页
     ·试验巷道基本支护形式第113-114页
     ·试验巷道锚杆支护设计第114-115页
     ·试验巷道顶板锚索加强支护设计第115-116页
     ·试验巷道注浆加固设计第116-117页
   ·试验巷道矿压观测结果及分析第117-122页
     ·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结果第117-119页
     ·巷道围岩深基点位移观测结果第119-120页
     ·锚杆托锚力观测结果第120-121页
     ·观测结果综合分析第121-122页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23-127页
   ·全文结论第123-125页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25-126页
   ·进一步工作展望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7页
致谢第137-13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第138-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稀土铝、镁合金热力学性质的第一原理计算
下一篇:典型金属矿山岩土工程环境评价体系与预警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