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论城市规划制定体制的新模式--以上海市为例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导论第9-20页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提出和意义第9-11页
 第二节 已有研究文献综述第11-14页
 第三节 论文的基本立论和主要观点第14-17页
  1、当前规划制定体制的突出问题第14-15页
  2、论文基本立论第15-16页
  3、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6-17页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第17-18页
 第五节 论文基本结构安排第18-20页
第一章 理论基点: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公共性和治理性第20-35页
 第一节 城市规划职能理论第20-25页
  1、城市化和城市问题第20-22页
  2、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第22-23页
  3、城市规划编制的理论框架第23-25页
  4、现代城市规划的职业化第25页
 第二节 政治决策理论第25-30页
  1、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市民契约"第26-27页
  2、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第27-28页
  3、公共政策合法化和政治决策模式第28-29页
  4、公民社会兴起和城市规划公共属性的再认识第29-30页
 第三节 城市治理理论和政府改革理论第30-35页
  1、城市治理理论概述第30-31页
  2、规划管理中政府为主的多中心治理结构第31-32页
  3、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取向第32-35页
第二章 历程回顾:上海城市规划体制的演进和反思第35-49页
 第一节 历史演进第35-40页
  1、解放前上海规划制定体制第35-36页
  2、解放后至文革时期规划制定体制第36-37页
  3、80年代的上海规划制定体制第37-38页
  4、90年代以后上海规划制定体制第38-40页
 第二节 体制反思第40-45页
  1、上海现有规划制定体制基本特征第40-43页
  2、经济体制变革对既有规划制定模式的冲击第43-44页
  3、社会转型视角下对既有规划制定模式的反思第44-45页
 第三节 转型探索第45-49页
  1、制度层面调整第45-46页
  2、实践层面探索第46-49页
第三章 比较研究:城市规划制定体制的经验分析第49-62页
 第一节 行政主导的城市规划制定模式第49-53页
  1、英国:多元制衡型第50-51页
  2、日本:委员会制衡型第51-53页
  3、发展趋向第53页
 第二节 议会主导的城市规划制定模式第53-58页
  1、美国:彻底的议会主导第54-55页
  2、德国:有限制的议会主导第55-58页
 第三节 国际经验及其启示第58-62页
  1、制衡、多元、透明:规划制定体制的基本价值取向第58-59页
  2、规划委员会制:城市规划决策的通行体制第59-60页
  3、公众参与制度:对政府规划权力的制衡第60-62页
第四章 分工制衡:迈向合理的城市规划制定模式第62-85页
 第一节 新模式的基本框架第62-67页
  1、分析模型的建构思路第62-63页
  2、规划制定的主体及其特性第63-64页
  3、规划事务的分类及其主导价值分析第64-65页
  4、规划制定过程中的主导角色第65页
  5、城市规划制定的基本框架第65-67页
 第二节 规划编制中的专家团队领衔第67-71页
  1、规划编制对多学科专家的协同要求第67-68页
  2、建立专家团队主导的规划编制工作格局第68-69页
  3、规划编制专家主导的保障机制第69-70页
  4、规划编制专家主导的平衡机制第70-71页
 第三节 规划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第71-76页
  1、公众参与基本原则和上海规划实践的主要缺陷第71-72页
  2、规划制定过程中的公告制度第72-73页
  3、公众参与的核心机制:规划听证制度第73-74页
  4、社区规划师——培育城市规划中市民利益的代表第74-76页
 第四节 规划委员会从咨询型向决策型组织转变第76-80页
  1、委员会制及其在城市规划制定中的优势第76页
  2、上海市规划委员会的现状和特点第76-78页
  3、规划委员会向决策型组织转型的基本设想第78-79页
  4、规划委员会内部和外部的制衡机制第79-80页
 第五节 规划制定中的人大审议和决策第80-85页
  1、人大的特点及其在规划制定中的组织优势第80-82页
  2、人大审查城市规划的宪法依据第82-83页
  3、本级人大进行城市规划审议的两种模式第83-84页
  4、上级人大的规划审查权第84-85页
第五章 综合统筹:城市规划制定体制中的规划事权整合第85-93页
 第一节 规划体系的调整和完善第85-88页
  1、横向规划体系归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整合第85-86页
  2、纵向规划体系调整:"总规"编制内容转型和"详规"编制方法转变第86-88页
 第二节 城市规划事权的纵向整合第88-93页
  1、"职责同构"问题和规划事权的纵向配置第88-89页
  2、城市规划的合理管理模式第89-90页
  3、上海城市规划事权纵向划分和管理体制的改进设想第90-93页
结束语第93-95页
 1、论文基本结论第93-94页
 2、后续研究建议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1页
后记第101-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众参与城市社区规划管理--以杨浦单位公房社区为例
下一篇:从温州市城市环境卫生设施选址难看公私权的冲突与协调--博弈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