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9-25页 |
| 1 马铃薯晚疫病菌概述 | 第10-13页 |
| ·晚疫病菌基本特征 | 第10-11页 |
| ·晚疫病菌的生理生化特点 | 第11页 |
| ·晚疫病菌生活史 | 第11-13页 |
| ·晚疫病菌卵孢子的产生 | 第13页 |
| 2 马铃薯晚疫病菌表现型和基因型多样性研究 | 第13-20页 |
| ·马铃薯晚疫病菌表现型结构的研究 | 第13-16页 |
| ·马铃薯晚疫病菌基因型多样性的研究 | 第16-20页 |
| 3 P. INFESTANS-马铃薯“基因对基因”互作的基因组学 | 第20-23页 |
| ·马铃薯对P.infestans 的抗性 | 第20页 |
| ·P. infestans 的无毒性和无毒基因 | 第20-21页 |
| ·P. infestans-马铃薯互作的转录组学 | 第21-23页 |
| 4 目前我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研究的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分离纯化 | 第25-2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 ·病样采集 | 第25页 |
|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第25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25-26页 |
| 2 结果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晚疫病菌卵孢子监测及交配型鉴定 | 第28-3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 ·供试菌株 | 第28-29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 ·卵孢子的监测 | 第29页 |
| ·晚疫病菌交配型鉴定方法 | 第29页 |
| 2. 结果 | 第29-30页 |
| ·卵孢子的监测 | 第29-30页 |
| ·晚疫病菌交配型测定 | 第30页 |
| 3 讨论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青海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分布 | 第32-3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 ·供试菌株 | 第32页 |
| ·鉴别寄主 | 第32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32-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 ·鉴定寄主的准备 | 第33页 |
| ·供试菌种的准备 | 第33页 |
| ·人工接种鉴定方法 | 第33页 |
| 2 结果 | 第33-35页 |
| 3 讨论 | 第35-38页 |
| 第五章 马铃薯晚疫病菌甲霜灵敏感性测定 | 第38-4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 ·供试菌株 | 第38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38页 |
| ·甲霜灵敏感性测定方法 | 第38-39页 |
| 2. 结果 | 第39页 |
| 3. 讨论 | 第39-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1.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分离纯化 | 第41页 |
| 2. 马铃薯晚疫病菌卵孢子监测及交配型鉴定 | 第41页 |
| 3. 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分布 | 第41页 |
| 4.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 | 第41-42页 |
| 今后的工作设想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