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选题价值 | 第12-14页 |
·研究哈迪德对于拓展现代主义的多元化有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在数码时代研究哈迪德具有时代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4-18页 |
·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1950—1971) | 第14-15页 |
·在AA School的学习(1972—1977) | 第15-17页 |
·对图纸的创新性研究(集中于上世纪80年代) | 第17页 |
·对数码建筑的关注(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 | 第17-18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从形式出发——思想的源头 | 第19-30页 |
·苏联的前卫艺术思潮介绍 | 第19-20页 |
·从苏联的前卫艺术得到的启示 | 第20-30页 |
·感性的逻辑 | 第20-23页 |
·抽象 | 第23-24页 |
·"动态构成"的审美观念和空间观念 | 第24-26页 |
·漂浮、反重力的思想 | 第26-27页 |
·重空间、重结构、反装饰 | 第27-30页 |
第3章 表达媒介创新——哈迪德形成独特建筑语汇的开端 | 第30-44页 |
·表达媒介创新的时代需要 | 第30-31页 |
·表达媒介创新对哈迪德的重要性 | 第31-32页 |
·哈迪德的表达媒介创新 | 第32-44页 |
·透视失真的表达 | 第32-35页 |
·"自我服务"的空间概念 | 第32-34页 |
·"图形空间"的创造 | 第34-35页 |
·动态连续的建筑场景 | 第35-38页 |
·无缝的、动态的纹理 | 第35-36页 |
·整体和局部的有机性 | 第36-37页 |
·新的空间概念的产生 | 第37-38页 |
·对尺度的消解 | 第38页 |
·射线分层技巧 | 第38-41页 |
·可以支持某些图形操作 | 第38-40页 |
·可以支持组合的变换 | 第40-41页 |
·对地面的处理 | 第41页 |
·预示了折叠的衔接手段 | 第41页 |
·暗指了单一连续的形态特征 | 第41页 |
·在图纸中对摄影手法的运用 | 第41-44页 |
·对摄影镜头的借鉴 | 第41-42页 |
·暗示了一种空间观 | 第42-44页 |
第4章 从图纸到地上——哈迪德建筑作品分析 | 第44-127页 |
·设计策略——建筑之于城市 | 第45-60页 |
·城市"文脉"的抽象化——建筑与城市之间另类的"和谐"方式 | 第45-51页 |
·城市"气息"的多元引入——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类型的探索 | 第51-56页 |
·城市"景观"的创造——模仿自然形态的城市设计 | 第56-60页 |
·设计手法——建筑形态的生成 | 第60-114页 |
·建筑外部形态原形 | 第60-103页 |
·内部空间的生成手法及特点 | 第103-114页 |
·结构和材料特点 | 第114-127页 |
·空间、结构、材料的高度统一 | 第114-116页 |
·具有流动性、无缝性的结构体系 | 第116-119页 |
·粗犷、真实、流动性的材质特点 | 第119-124页 |
·设计和施工中对新技术的应用 | 第124-127页 |
第5章 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数码时代超乎机制设计流程 | 第127-142页 |
·辩证的扩大——哈迪德对待数码工具的辩证态度及使用概况 | 第127-130页 |
·"超理性"设计——应用数码工具的设计流程 | 第130-142页 |
·"超理性"设计流程——数码工具的介入及数控技术的支持 | 第130-140页 |
·绘制草图、选择基本形式的原形 | 第130-133页 |
·制作三维数字模型 | 第133-134页 |
·调整三维数字模型 | 第134-136页 |
·由模型生成二维图纸 | 第136-137页 |
·数控施工技术的支持 | 第137-140页 |
·"超理性"设计策略——形式主义与功能性任意性和理性的思辨 | 第140-142页 |
第6章 总结——客观看待哈迪德的成功及得到的启示 | 第142-153页 |
·哈迪德成功之路的回顾 | 第142-144页 |
·客观看待哈迪德的成功 | 第144-150页 |
·建筑策略符合了信息时代的特征:即抽象的物质概念、互联网链接阅读方式和复杂的数字化技术 | 第144-145页 |
·创造了类似自然形态的数字化空间 | 第145-146页 |
·挑战了传统的建筑形式类型 | 第146-147页 |
·绘画设计方式的局限性的及对数码技术的依赖 | 第147-148页 |
·过分追求形式感而对尺度概念的忽略 | 第148-150页 |
·启示 | 第150-153页 |
·研究型的工作方式 | 第150-151页 |
·符合时代的建筑风格 | 第151页 |
·开发更多元的设计媒介 | 第151-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59页 |
附录A | 第159-160页 |
附录B | 第160-162页 |
附录C | 第162-163页 |
附录D | 第163-173页 |
附录E | 第173-184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