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持绿小麦的筛选及同化物的积累与转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1页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第13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21页
     ·持绿性的定义第13-14页
     ·叶片衰老与持绿第14-16页
     ·碳氮代谢与植株物质转运第16-19页
     ·源库比与持绿第19-21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1-24页
   ·试验时间与试验条件第21页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第21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21-24页
     ·绿叶数目的测定第21页
     ·绿叶面积的测定第21页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21-22页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第22页
     ·干物质测定第22页
     ·植株含水量的测定第22页
     ·可溶性糖及淀粉的测定第22-23页
     ·全氮含量的测定(凯氏定氮法)第23页
     ·数据处理第23-24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4-53页
   ·不同类型小麦持绿与非持绿的划分第24-26页
     ·不同类型小麦叶片衰老动态模型第24-25页
     ·持绿型小麦的划分第25-26页
   ·不同类型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第26-28页
     ·参数计算第26页
     ·灌浆特征参数分析第26-28页
   ·不同衰老类型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第28-29页
   ·不同衰老类型小麦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第29页
   ·植株含水量测定第29-32页
     ·植株叶片含水量测定第29-30页
     ·植株茎鞘含水量测定第30-31页
     ·植株颖壳含水量测定第31页
     ·植株籽粒含水量测定第31-32页
   ·植株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第32-34页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第32页
     ·茎鞘可溶性糖含量第32-33页
     ·颖壳可溶性糖含量第33-34页
     ·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第34页
   ·植株淀粉含量的测定第34-36页
     ·叶片淀粉含量第34-35页
     ·茎鞘淀粉含量第35页
     ·颖壳淀粉含量第35页
     ·籽粒淀粉含量第35-36页
   ·非结构碳水化合物(NSC)累积量第36-40页
     ·叶片NSC 累积量第36-37页
     ·茎鞘累积NSC第37页
     ·颖壳累积NSC第37-38页
     ·籽粒累积NSC第38页
     ·全株累积NSC第38-40页
   ·全氮含量的测定第40-41页
     ·叶片全氮含量第40页
     ·茎杆及穗轴全氮含量第40-41页
     ·籽粒全氮含量第41页
   ·累积氮测定第41-44页
     ·叶片累积氮第41-42页
     ·茎鞘累积氮第42页
     ·籽粒累积氮第42-43页
     ·全株累积氮第43-44页
   ·碳氮百分比值第44-46页
     ·叶片碳氮比值第44-45页
     ·茎杆及颖壳碳氮比值第45页
     ·籽粒碳氮比值第45-46页
   ·源库关系第46页
   ·干物质测定第46-50页
     ·叶片干物质第46-47页
     ·茎鞘干物质第47-48页
     ·颖壳干物质第48页
     ·籽粒干物质第48-49页
     ·全株干物质第49-50页
   ·收获考种第50-51页
     ·不同衰老类型小麦单茎产量第50-51页
     ·不同衰老类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第51页
   ·持绿小麦绿叶面积与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51-53页
第四章 讨论第53-59页
   ·持绿型小麦的划分及籽粒灌浆分析第53-54页
     ·持绿型小麦的划分第53-54页
     ·持绿型小麦的籽粒灌浆特征第54页
   ·持绿型小麦的叶片衰老特征及植株含水量第54-55页
     ·持绿型小麦叶片衰老特征第54页
     ·持绿型小麦植株含水量第54-55页
   ·持绿型小麦非结构碳水化合物与氮积累第55-57页
     ·持绿型小麦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第55页
     ·持绿型小麦氮积累第55-56页
     ·持绿型小麦碳氮比第56-57页
   ·持绿型小麦的源库比第57页
   ·持绿型小麦的干物质生产第57-58页
   ·持绿型小麦的产量第58-59页
第五章 小结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9页
致谢第69-70页
作者简介第70-71页
发表论文情况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丹参地上部化学成分研究
下一篇:附子发育解剖学及生物碱积累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