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南泥湾林区不同植被恢复途径比较分析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前言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8页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与实践第10-15页
     ·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和后果第10页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第10-12页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目标与原则第12-13页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方法与技术第13-14页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模式第14页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程序第14-15页
     ·植被恢复与重建评价第15页
   ·国内外退耕还林(草)简况第15-20页
     ·国外退耕还林(草)的实践第15-17页
     ·我国退耕还林(草)实践第17-20页
   ·我国飞播造林研究与实践第20-23页
     ·飞播造林简介第20-21页
     ·飞播造林历史及成效第21页
     ·飞播造林研究现状第21-22页
     ·我国飞播造林存在的问题第22-23页
   ·我国封山育林研究与实践第23-28页
     ·封山育林简介第23页
     ·封山育林技术研究第23-24页
     ·封山育林效果评价第24-26页
     ·封山育林研究趋势第26-28页
第二章 南泥湾退耕还林(草)情况分析第28-36页
   ·研究区概况第28-29页
     ·自然概况第28-29页
     ·社会经济情况第29页
   ·研究方法第29-30页
   ·结果与分析第30-35页
     ·南泥湾退耕还林(草)保存面积第30页
     ·退耕地小班实地调查记录第30-32页
     ·退耕地植被变化分析第32-33页
     ·南泥湾退耕还林(草)存在问题分析第33-35页
   ·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南泥湾林区飞播造林成效调查分析第36-40页
   ·南泥湾林区飞播造林的背景第36页
   ·播区基本情况及作业设计第36-37页
     ·播区基本情况第36-37页
     ·飞播作业设计第37页
   ·调查研究方法第37页
   ·结果与分析第37-39页
     ·2002 年飞播造林成苗情况调查分析第37页
     ·2004 年和2006 年飞播造林成苗情况调查分析第37-38页
     ·飞播造林成效较低的原因分析第38-39页
   ·对南泥湾林区飞播造林建议第39-40页
     ·选择适宜的播期,适树播种第39页
     ·进行破土处理第39页
     ·现地调查,精选播区第39页
     ·种子的选择与处理第39页
     ·加强管护第39-40页
第四章 南泥湾林区封山育林措施及成效分析第40-48页
   ·封育区概况第40-41页
     ·封育区基本情况第40页
     ·封育条件评价第40-41页
   ·封山育林设计及保障措施第41-43页
     ·设计依据第41页
     ·设计的指导思想第41页
     ·设计原则第41页
     ·小班区划与调查第41页
     ·面积求算第41页
     ·封山育林设计第41-42页
     ·种苗需要量及用工量第42页
     ·保障措施第42-43页
   ·南泥湾林区封山育林成效分析第43-46页
     ·封育区各类土地面积变化分析第43-44页
     ·林分各龄组面积蓄积变化分析第44页
     ·封育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第44-46页
   ·封山育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46-48页
     ·封山育林目标不明确,缺乏长期计划第46页
     ·对人工辅助措施重视不够第46-47页
     ·封山禁牧措施简单,生态经济矛盾突出第47页
     ·封山育林技术研究薄弱,评价指标单一第47-48页
第五章 三种植被恢复途径的比较分析第48-50页
   ·植被恢复目的第48页
   ·植被恢复方法第48-49页
   ·植被恢复效果比较第49页
   ·存在的问题第49-50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50-52页
   ·结论第50页
   ·讨论第50-52页
     ·关于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效果评价问题第50-51页
     ·关于三种植被恢复途径的配合使用第51页
     ·建议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致谢第55-56页
作者简介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3S技术在延川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的应用
下一篇:柴达木地区抗旱树种繁育及造林综合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