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家油田河4断块油藏描述及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3页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 第8-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发展趋势 | 第9-10页 |
·存在问题 | 第10页 |
·研究区域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20页 |
第三章 地层格架研究 | 第20-29页 |
·地层划分体系 | 第20-21页 |
·地层划分对比标志层 | 第21-23页 |
·沙一顶“豆状砂岩”标准层 | 第22页 |
·沙一段一砂层组上部“生物灰岩”标志层 | 第22页 |
·沙一段一砂层组底部“泥岩”标志层 | 第22-23页 |
·沙一段三砂层组顶部“泥岩”标志层 | 第23页 |
·沙一段底部白云岩标准层 | 第23页 |
·储层划分对比的方法 | 第23-25页 |
·岩性对比法 | 第23-24页 |
·旋回厚度对比法及其基本原理 | 第24页 |
·储层划分对比流动单元概念的应用 | 第24-25页 |
·河4 断块地层划分对比 | 第25-29页 |
·河4 断块地层界限的确定 | 第25页 |
·沙一段砂层组及小层划分对比 | 第25-29页 |
第四章 构造特征研究 | 第29-36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9-30页 |
·河4 断块构造特征 | 第30页 |
·研究区内断层特征研究 | 第30-34页 |
·河4 断块1 号断层 | 第31-33页 |
·河4 断块2 号断层 | 第33-34页 |
·主力小层砂体顶面微构造研究 | 第34-36页 |
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36-64页 |
·砂体平面展布 | 第36-39页 |
·储层物性研究 | 第39-46页 |
·储层渗透率分布研究 | 第39-43页 |
·储层孔隙度分布研究 | 第43-46页 |
·隔夹层研究 | 第46-55页 |
·隔夹层成因类型及特征 | 第46-48页 |
·隔夹层的识别特征 | 第48-49页 |
·隔夹层分布研究 | 第49-55页 |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55-64页 |
·储层的连通性能 | 第55-56页 |
·储层平面上的非均质性 | 第56-57页 |
·层间与层内非均质性 | 第57-64页 |
第六章 油藏类型及储量计算 | 第64-79页 |
·油藏类型及分布规律 | 第64-66页 |
·断层油藏 | 第64页 |
·断层-岩性油藏 | 第64页 |
·油藏分布规律 | 第64-66页 |
·流体性质 | 第66-70页 |
·流体性质及其变化特点 | 第66-68页 |
·油水界面研究 | 第68-70页 |
·储量计算 | 第70-79页 |
·储量计算单元 | 第70页 |
·含油面积 | 第70-71页 |
·油层有效厚度 | 第71-72页 |
·储量计算 | 第72页 |
·储量计算结果 | 第72页 |
·储量变化分析 | 第72-74页 |
·有利目标区评价 | 第74-79页 |
第七章 河4 断块沙一段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79-103页 |
·河4断块沙一段数值模拟研究 | 第79-87页 |
·静态数值地质模型建立 | 第79-82页 |
·流体模型建立 | 第82页 |
·生产历史模型建立 | 第82页 |
·生产历史拟合计算 | 第82-86页 |
·数值模拟计算确定边水能量 | 第86-87页 |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 | 第87-103页 |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87-98页 |
·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98-102页 |
·剩余油控制因素认识 | 第102-103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03-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