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下二门油田核三段沉积学研究与储层地质建模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前言第11-17页
   ·课题来源第11页
   ·研究内容第11-12页
   ·技术路线第12-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13-15页
   ·完成主要工作量第15-16页
   ·主要创新点第16-17页
1 地质背景第17-24页
   ·构造背景第17-19页
     ·区域构造背景第17-18页
     ·下二门油田构造背景第18-19页
   ·地层特征第19-21页
   ·沉积背景第21-24页
2 岩石学特征及物源分析第24-34页
   ·沉积岩颜色与沉积环境第24-25页
   ·岩石类型第25-27页
   ·碎屑岩石学特征第27-28页
   ·碎屑岩成分成熟度第28-29页
   ·重矿物分布特征第29-32页
   ·砂体几何形态与古流向第32-34页
3 沉积相分布与沉积模式第34-80页
   ·侯庄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第34-43页
     ·沉积构造特征第34-37页
     ·粒度分布特征第37页
     ·沉积微相及沉积层序第37-40页
     ·单井相分析第40-43页
     ·砂体侧向连续性第43页
   ·东部沉积体系第43-55页
     ·沉积构造特征第44-47页
     ·粒度分布特征第47-48页
     ·沉积微相及沉积层序第48-52页
     ·单井相分析第52-55页
   ·测井相研究第55-62页
     ·测井曲线形态分析的基本内容第55页
     ·沉积相类型的测井相模式及特征第55-62页
   ·沉积微相分布及演化模式第62-80页
     ·沉积微相及砂体分布第62-75页
     ·沉积演化模式第75-80页
4 储层特征第80-106页
   ·成岩作用特征第80-91页
     ·压实作用第80-81页
     ·胶结作用第81-89页
     ·溶蚀作用第89-91页
   ·储层性质和储层评价第91-106页
     ·孔隙发育特征第91-95页
     ·储层物性参数校正第95-96页
     ·储层综合评价第96-106页
5 三维储层地质建模第106-136页
   ·储层地质模型概述第106-110页
     ·储层模型的类型第106-107页
     ·储层建模的策略第107-110页
   ·储层地质建模第110-113页
     ·建模软件的选取第110页
     ·建模单元的尺度第110-111页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第111-112页
     ·网格设计第112-113页
   ·构造建模第113-117页
     ·构造建模方法第113-114页
     ·构造模型第114-117页
   ·沉积微相建模第117-123页
     ·沉积微相模拟算法第117-120页
     ·沉积微相模型第120-123页
   ·储层属性建模第123-129页
     ·储层属性模拟算法第123-125页
     ·相控属性模型第125-129页
   ·模型体积计算第129-136页
6 结论第136-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个人简历第144页
科研经历第144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黄海典型海域近200年的古生产力重建及其影响因素
下一篇:全球海洋季节内振荡分布特征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