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3页 |
·项目背景 | 第10-11页 |
·项目意义 | 第11-12页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原理介绍 | 第13-39页 |
·GPS 概述 | 第13-17页 |
·GPS 构成 | 第13-14页 |
·空间部分 | 第13-14页 |
·地面控制部分 | 第14页 |
·用户设备部分 | 第14页 |
·GPS 的原理 | 第14-15页 |
·GPS 的作用 | 第15页 |
·GPS 在汽车导航和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车辆跟踪 | 第15-16页 |
·提供出行路线规划和导航 | 第16页 |
·信息查询 | 第16页 |
·话务指挥 | 第16页 |
·紧急援助 | 第16页 |
·GPS 的其它应用 | 第16页 |
·GPS 的前景 | 第16-17页 |
·网络通信协议 | 第17-20页 |
·TCP/IP 协议 | 第17-18页 |
·UDP 协议 | 第18-19页 |
·网络编程接口Socket | 第19-20页 |
·用于网络编程的面向对象框架 | 第20-24页 |
·面向对象框架综述 | 第20-23页 |
·模式、类库和框架 | 第23-24页 |
·自适应通信环境ACE | 第24-34页 |
·ACE 的历史 | 第24-25页 |
·ACE 简介 | 第25-26页 |
·ACE 优点 | 第26-27页 |
·ACE 的结构 | 第27-34页 |
·ACE OS 适配层 | 第28页 |
·OS 接口的C++ Wrapper Facade | 第28-29页 |
·ACE 框架组件层 | 第29-32页 |
·分布式服务和组件 | 第32-33页 |
·高级分布式计算中间件组件 | 第33页 |
·ACE 内存管理机制 | 第33-34页 |
·负载均衡 | 第34-37页 |
·负载均衡 | 第34-36页 |
·UDP 还是TCP | 第36-37页 |
·I/O 策略选择 | 第37页 |
·其它问题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GPS 物流管理系统总体架构 | 第39-44页 |
·服务器总体架构 | 第39-42页 |
·系统控制服务器(SCS) | 第40页 |
·Web 服务器WS | 第40页 |
·报警服务器AS | 第40-41页 |
·应用服务器APS | 第41页 |
·数据访问服务器DAS | 第41页 |
·数据库DB | 第41页 |
·管理终端MT | 第41页 |
·监控终端CT | 第41页 |
·GPS 接入服务器(GAS) | 第41-42页 |
·开发平台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GPS 接入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 第44-71页 |
·GPS 接入服务器的设计要求 | 第44-45页 |
·功能需求分析 | 第44-45页 |
·性能需求分析 | 第45页 |
·GPS 接入服务器设计分析 | 第45-48页 |
·框架底层与逻辑层的划分 | 第45-46页 |
·底层公共逻辑通信层的设计 | 第46-47页 |
·定时器处理 | 第47-48页 |
·GAS 应用协议设计 | 第48-55页 |
·服务器间的应用层协议 | 第48-50页 |
·实时定位信息协议 | 第50页 |
·定位信息请求传输协议 | 第50-51页 |
·GPS 信息通知协议 | 第51-53页 |
·报警消息协议 | 第53-54页 |
·GPS 终端协议 | 第54-55页 |
·GAS 的程序实现 | 第55-70页 |
·程序模块结构 | 第55-57页 |
·底层公共逻辑通信层各个子模块的设计要点 | 第57-58页 |
·上层协议消息处理各个子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 第58-61页 |
·数据结构设计 | 第61-64页 |
·GAS 底层框架回调函数模块设计 | 第64-68页 |
·服务器注册后初始化回调函数设计 | 第65-66页 |
·解析配置文件回调函数设计说明 | 第66页 |
·解析默认配置文件回调函数设计 | 第66页 |
·通知关闭连接回调函数设计 | 第66页 |
·消息处理回调函数设计 | 第66-68页 |
·消息发送回调函数设计 | 第68页 |
·系统退出回调函数设计 | 第68页 |
·GAS 与AS 协议处理模块设计 | 第68-69页 |
·AS 消息处理入口函数设计 | 第68页 |
·AS 报警消息处理函数设计 | 第68-69页 |
·向所有GPS 发送公共消息处理函数设计 | 第69页 |
·负载检查函数设计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