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水库农业流域反硝化对氮的去除作用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 ·反硝化作用的概述 | 第13页 |
| ·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 第13-16页 |
| ·O_2浓度 | 第14页 |
| ·有机质 | 第14-15页 |
| ·NO_3~-浓度 | 第15页 |
| ·温度 | 第15-16页 |
| ·反硝化作用的定量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氮素反硝化损失 | 第17-18页 |
| ·反硝化产物及其环境问题 | 第18页 |
|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18-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23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案 | 第23-27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3-25页 |
| ·研究方案概述 | 第25-27页 |
|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句容水库农业流域水体沉积物的反硝化作用 | 第27-40页 |
| 摘要 | 第27页 |
| ·前言 | 第27-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 ·流域水体特征 | 第28页 |
| ·试验方法 | 第28-31页 |
| ·结果 | 第31-35页 |
| ·沉积物的基本性状 | 第31-32页 |
| ·水体氮素形态和气候因素 | 第32-33页 |
| ·沉积物的反硝化潜势 | 第33-35页 |
| ·沉积物反硝化作用对氮的去除 | 第35页 |
| ·讨论 | 第35-37页 |
| ·沉积物反硝化潜势及其影响因素 | 第35-36页 |
| ·水塘、河流与水库反硝化作用的差异 | 第36页 |
| ·沉积物反硝化作用对氮的去除作用 | 第36-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水体沉积物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40-51页 |
| 摘要 | 第40页 |
| ·前言 | 第4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 ·样品的采集 | 第40-41页 |
| ·试验总体设计 | 第41页 |
| ·具体试验地设计 | 第41-42页 |
| ·样品分析、测定方法 | 第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 ·上覆水及沉积物的基本性状 | 第42-43页 |
| ·乙炔抑制法的可行性 | 第43-45页 |
| ·温度对沉积物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45-46页 |
| ·NO_3~-浓度对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沉积物深度对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47页 |
| ·乙炔抑制法低估反硝化作用 | 第47-48页 |
| ·讨论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句容水库农业流域水体N_2O排放量的研究 | 第51-61页 |
| 摘要 | 第51页 |
| ·前言 | 第51-5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 ·采样地点及样品采集 | 第52页 |
| ·N_2O气样采集和计算 | 第52-53页 |
| ·N_2O的测定 | 第53-54页 |
| ·数据分析 | 第54页 |
| ·结果 | 第54-56页 |
| ·水体N_2O排放速率的季节变化 | 第54-55页 |
| ·水体温度的季节变化 | 第55页 |
| ·流域内水体N_2O总排放量 | 第55-56页 |
| ·讨论 | 第56-58页 |
| ·水体N_2O的排放季节变化与水温季节变化的关系 | 第56-57页 |
| ·N_2O排放量的大小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第六章 句容水库农业流域土壤反硝化作用的研究 | 第61-72页 |
| 摘要 | 第61页 |
| ·前言 | 第61-6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 ·样品的采集 | 第62页 |
| ·实验室培养试验方法 | 第62-63页 |
| ·样品的测定 | 第6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3-68页 |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反硝化强度的比较 | 第63-64页 |
| ·农田不同作物反硝化作用大小的比较 | 第64-65页 |
| ·旱地和水田反硝化强度的比较 | 第65-66页 |
| ·种植小麦的旱地和水田反硝化强度的比较 | 第66-67页 |
| ·反硝化速率与影响因子的分析 | 第67-68页 |
| ·农业流域农田土壤反硝化损失氮的量 | 第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72-74页 |
| ·全文主要结论 | 第72-73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73页 |
| ·展望 | 第73-74页 |
| 作者简介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