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人性善 | 第15-21页 |
(一) 孟子人性论的提出 | 第15-17页 |
(二) 孟子人性善理论及其评析 | 第17-18页 |
1.孟子人性善理论的内容 | 第17页 |
2.孟子人性善的评析 | 第17-18页 |
(三) 人性善的积极意义 | 第18-21页 |
1.自求自得,促使精神升华 | 第19页 |
2.启发引导,培养理想人格 | 第19-20页 |
3.存心养性,遵守道德法则 | 第20页 |
4.加强学习,注重后天实践 | 第20-21页 |
二、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明人伦 | 第21-28页 |
(一) "明人伦"的提出 | 第21-22页 |
1."明人伦"提出的政治前提 | 第21页 |
2."明人伦"提出的哲学基础 | 第21-22页 |
3."明人伦"提出的理论根基 | 第22页 |
(二) "明人伦"的内容 | 第22-28页 |
1.以"四端"为主的道德教育理论渊源 | 第22-24页 |
2.以"五伦"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入世观 | 第24-25页 |
3.以"明人伦"为中心的道德教育目的 | 第25-26页 |
4.以主体性为特点的道德教育过程 | 第26-28页 |
三、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目的——辅仁政 | 第28-31页 |
(一) 鲜明的政治目的——为"仁政"服务 | 第28-29页 |
1.从统治者角度看,道德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途径 | 第28-29页 |
2.从社会控制角度看,道德教育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 第29页 |
(二) 明确的个人目标——塑造理想人格 | 第29-31页 |
四、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方法、原则 | 第31-35页 |
(一) 存心养性 | 第31页 |
(二) 持志养气 | 第31-32页 |
(三) 反求诸己 | 第32页 |
(四) 改过迁善 | 第32-33页 |
(五) 意志锻炼 | 第33页 |
(六) 由博返约 | 第33-35页 |
五、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其启示 | 第35-44页 |
(一) 对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批判 | 第35-36页 |
(二)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36-40页 |
1.有助于提升道德教育的公信度 | 第36-37页 |
2.有助于构建当代道德教育新理论体系 | 第37页 |
3.有助于探讨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 第37-38页 |
4.有助于寻求道德教育的新方法 | 第38-39页 |
5.有助于建构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 | 第39页 |
6.有助于追求道德教育主体平等地位 | 第39-40页 |
(三)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 第40-44页 |
1.以理想人格和价值发轫的道德教育 | 第40-41页 |
2.道德教育主体性的发挥和自觉 | 第41-42页 |
3.道德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整体意识的强化 | 第42页 |
4.突出道德教育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附录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