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雅集”之争与中国美术史方法论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1页 |
| ·研究方法的采用及理由 | 第8-9页 |
| ·资料的选取及处理 | 第9-11页 |
| 第2章 争论缘起 | 第11-21页 |
| ·“西园雅集”之争概述 | 第11-15页 |
| ·徐建融——中国传统学者的代表 | 第15-18页 |
| ·梁庄爱论——孺慕中国文化的西方学者 | 第18-21页 |
| 第3章 对“西园雅集”争论的几个焦点问题 | 第21-53页 |
| ·“西园雅集”事件的历史真实性 | 第21-27页 |
| ·史料忽略对西园雅集的记载 | 第21-22页 |
| ·雅集举行的时间 | 第22-24页 |
| ·“西园”何在 | 第24-26页 |
| ·雅集的参与人员 | 第26-27页 |
| ·李公麟与《西园雅集图》 | 第27-36页 |
| ·李公麟是否绘制了《西园雅集图》 | 第27-30页 |
| ·《西园雅集图》的大量流行 | 第30-36页 |
| ·米芾和《西园雅集图记》 | 第36-38页 |
| ·米芾《西园雅集图记》真伪 | 第36-37页 |
| ·《西园雅集图记》与《述古堂记》的关系 | 第37-38页 |
| ·西园雅集和《西园雅集图》在中国画史上出现 | 第38-53页 |
| ·从邺都西园到西园雅集 | 第38-44页 |
| ·“西园雅集”成为后世文人理想的家园 | 第44-50页 |
| ·后来的雅集对西园雅集形式的模仿 | 第50-53页 |
| 第4章 争论的实质是研究方法的不同 | 第53-73页 |
| ·不同的研究视角:以画像石为例 | 第53-55页 |
| ·对图像志的不同理解与运用 | 第55-57页 |
| ·“感觉经验”与中国文人绘画研究 | 第57-58页 |
| ·中西艺术精神之差异 | 第58-62页 |
| ·品味式的中国艺术 | 第59-61页 |
| ·解析式的西方艺术 | 第61-62页 |
| ·不同的学术传统 | 第62-73页 |
| ·影响徐建融的中国学术传统 | 第63-70页 |
| ·重考据、义理 | 第64-67页 |
| ·重感悟与心灵 | 第67-70页 |
| ·梁庄爱论的学术特点 | 第70-73页 |
| ·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 第70-71页 |
| ·内向观与外向观的结合 | 第71-73页 |
| 第5章 “西园雅集”之争的意义 | 第73-86页 |
| ·迟到的批判 | 第73-77页 |
| ·梁庄爱论的解读与误读 | 第77-80页 |
| ·徐建融观点的排他性 | 第80-83页 |
| ·西学东渐下的中国美术史学研究 | 第83-86页 |
| 结语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 附录1 | 第94-103页 |
| 附录2 | 第103-106页 |
| 致谢 | 第106-107页 |
| 个人简历 | 第107页 |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