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 第9-11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内容 | 第9页 |
·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1-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3-16页 |
·相关词汇的语义辨析 | 第16-19页 |
·“社会转型”的内涵 | 第16页 |
·“政府公共形象”的内涵 | 第16-18页 |
·“政府重塑”的内涵 | 第18-19页 |
·本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本论文创新之处 | 第19页 |
·本论文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2 政府管理模式转换与政府公共形象的历史变迁 | 第20-24页 |
·放任型行政——守夜警察 | 第20页 |
·管制型行政—全能管家 | 第20-21页 |
·管理主义行政——公共企业家 | 第21-22页 |
·服务型政府——人民公仆 | 第22-24页 |
3 社会转型与乡镇政府“公共形象危机” | 第24-31页 |
·政府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转型 | 第24-26页 |
·政府管理理论的转型 | 第24-25页 |
·政府管理实践的转型 | 第25-26页 |
·后农业税时代的财政困境 | 第26-28页 |
·无法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 第26-27页 |
·无法满足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要求 | 第27-28页 |
·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需求的新变化 | 第28-29页 |
·需求层次与需求结构的变化 | 第28页 |
·需求类别与需求偏好的变化 | 第28-29页 |
·乡镇政府遭遇“公共形象危机” | 第29-31页 |
·理念危机与能力危机 | 第29-30页 |
·信任危机与身份危机 | 第30-31页 |
4 转型期乡镇政府管理面临的新职能 | 第31-34页 |
·经济目标向社会目标转向 | 第31页 |
·培养“新农民” | 第31-32页 |
·培育农村非营利组织 | 第32页 |
·人力资源开发 | 第32-33页 |
·电子政务建设 | 第33页 |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 | 第33-34页 |
5 乡镇政府公共形象重塑的宪政基础与价值导向 | 第34-36页 |
·宪政基础 | 第34页 |
·价值导向 | 第34-36页 |
6 乡镇政府公共形象重塑的路径选择 | 第36-53页 |
·从“官本位”到“民本位”——塑造亲民政府形象 | 第36-37页 |
·“官本位”与“民本位”解析 | 第36页 |
·塑造亲民政府的路径 | 第36-37页 |
·从“无信政府”到“诚信政府”——塑造信用型政府形象 | 第37-41页 |
·“政府信用”的内涵及意义 | 第37-38页 |
·乡镇政府信用缺失的表现 | 第38-39页 |
·建设信用型乡镇政府的途径 | 第39-41页 |
·从“人治行政”到“法治行政”——塑造法治政府形象 | 第41-42页 |
·“人治”与“法治”内涵解析 | 第41页 |
·塑造“法治型”乡镇政府的意义 | 第41-42页 |
·从“经验行政”到“科学行政”——塑造高效政府形象 | 第42-44页 |
·“经验行政”与“科学行政”解析 | 第42-43页 |
·塑造高效乡镇政府的路径 | 第43-44页 |
·从“封闭行政”到“开放行政”——塑造阳光政府形象 | 第44-46页 |
·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打造交流平台 | 第45页 |
·完善政府建设进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 第45-46页 |
·从“免责行政”到“责任行政”——塑造责任政府形象 | 第46-48页 |
·“责任政府”内涵解析 | 第46页 |
·厘清政府职能边界与有效问责 | 第46-48页 |
·从“单独管理”到“合作治理”——塑造合作伙伴形象 | 第48-53页 |
·“治理”的产生背景及其涵义 | 第48-49页 |
·构建乡镇—村合作治理模式 | 第49-5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