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民族学论文

文化接触对怒苏语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绪论第12-21页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18页
  (一) 选题的研究现状第12-16页
  (二) 本文研究的目的第16页
  (三) 本文研究的意义第16-18页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18-21页
  (一)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19页
  (二) 本文研究的方法第19-20页
  (三) 本文的语料来源和调查合作人的情况第20-21页
第一章 匹河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考察第21-34页
 第一节 匹河怒族乡的历史沿革与传统文化第21-27页
  一、怒族的源流及形成第21-24页
  二、匹河怒族乡的历史沿革第24-25页
  三、匹河怒族的传统文化第25-27页
 第二节 匹河怒族与周边民族的接触史第27-30页
  一、怒族与傈僳族的接触史第27-28页
  二、怒族与汉族的接触史第28-29页
  三、怒族与白族的接触史第29-30页
 第三节 怒苏语与周边民族语言的接触类型第30-34页
  一、怒苏语与傈僳语的接触类型第30-31页
  二、怒苏语与汉语的接触类型第31-33页
  三、怒苏语与白语的接触类型第33-34页
第二章 多元文化交融下的语言生活第34-58页
 第一节 怒苏人的语言使用现状第34-46页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情况第35-45页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特点第45-46页
 第二节 怒苏人母语与兼用语的关系第46-52页
  一、怒苏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选择第46-49页
  二、母语与兼用语之间的和谐关系第49-52页
 第三节 怒苏人的语言态度第52-58页
  一、对怒苏人的语言态度调查与分析第53-57页
  二、新时期怒苏人语言态度的共性特征第57-58页
第三章 怒苏语固有词的构词理据及文化内涵第58-102页
 第一节 怒苏语词语的构词理据第58-71页
  一、怒苏语词语的语音理据第59-60页
  二、怒苏语词语的形态理据第60-66页
  三、怒苏语词语的语义理据第66-69页
  四、怒苏语词语的文化理据第69-71页
 第二节 怒苏语耕猎词语的构成及文化内涵第71-79页
  一、怒苏语耕猎词语的特点第71-74页
  二、怒苏语耕猎词语的构词方式第74-75页
  三、怒苏语耕猎词语的文化意蕴第75-79页
 第三节 怒苏语亲属称谓的结构特征及文化内涵第79-84页
  一、怒苏语亲属称谓的构成第79-81页
  二、怒苏语亲属称谓的结构特征第81-82页
  三、怒苏语亲属称谓的文化意蕴第82-84页
 第四节 怒苏语传统宗教词语的构成及文化内涵第84-88页
  一、怒苏语传统宗教词语的分类第84-86页
  二、怒苏语传统宗教词语的构词方式第86-87页
  三、怒苏语传统宗教词语的文化内涵第87-88页
 第五节 怒苏语地名的命名方式及文化内涵第88-93页
  一、怒苏语地名的命名分类第88-90页
  二、怒苏语地名的特点第90页
  三、怒苏语地名的构词方式第90-92页
  四、怒苏语地名的文化内涵第92-93页
 第六节 怒苏语方位词的构成及文化内涵第93-97页
  一、怒苏语方位词的分类第93-94页
  二、怒苏语方位词的组合方式第94-95页
  三、怒苏语方位词的文化内涵第95-97页
 第七节 怒苏语颜色词的构成及其文化内涵第97-102页
  一、怒苏语颜色词的构成第97-99页
  二、怒苏语颜色词的构词理据第99页
  三、怒苏语颜色词的文化意蕴第99-102页
第四章 多元文化交融下的语言影响第102-180页
 第一节 多元文化交融的积淀——外来词第102-127页
  一、傈僳语借词第102-107页
  二、汉语借词第107-122页
  三、白语借词第122页
  四、怒苏语外来词的构词理据第122-127页
 第二节 文化交融对怒苏语言文化的影响第127-142页
  一、对经济生产词语的影响第127-130页
  二、对日常生活词语的影响第130-131页
  三、对亲属称谓的影响第131-132页
  四、对宗教信仰词语的影响第132-135页
  五、对怒苏人姓名的影响第135-138页
  六、对怒苏语地名的影响第138-142页
 第三节 文化交融对怒苏语言要素的影响第142-180页
  一、对怒苏语语音的影响第142-160页
  二、对怒苏语词汇的影响第160-165页
  三、对怒苏语语法的影响第165-180页
第五章 多元文化交融下的语言传承第180-202页
 第一节 怒苏语的开放性与封闭性第180-188页
  一、语言的开放性与封闭性第180-181页
  二、怒苏语的开放性与封闭性特点第181-185页
  三、影响怒苏语开放性与封闭性的因素第185-188页
 第二节 怒族(怒苏)语言使用类型的演变第188-194页
  一、怒族(怒苏)语言使用类型的变化第188-191页
  二、影响怒族语言使用类型变化的因素第191-194页
 第三节 怒族文字创制问题的历史与现实第194-197页
  一、怒族文字创制问题的历史回顾第194-196页
  二、怒族文字创制的现实困境第196-197页
 第四节 怒苏语言文化的发展趋势第197-202页
  一、怒族部分地区语言文化的衰退第197-199页
  二、构建多元文化交融下的语言和谐第199-202页
结语第202-209页
参考书目第209-218页
附录第218-221页
致谢第221-222页

论文共2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边疆多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以云南为例
下一篇:云南民族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