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心莲内酯体内转运与药动学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穿心莲 | 第11-13页 |
·植物形态与分布 | 第11-12页 |
·药理与毒理作用 | 第12-13页 |
·化学成分 | 第13页 |
·穿心莲内酯 | 第13-15页 |
·药理作用 | 第14页 |
·毒理作用 | 第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立题依据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穿心莲内酯胃肠道吸收实验 | 第18-39页 |
·药物跨膜转运与吸收 | 第18-21页 |
·被动转运 | 第18-20页 |
·载体媒介转运 | 第20-21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21-22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21-22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22页 |
·半透膜的处理 | 第22页 |
·穿心莲内酯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2-28页 |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 第22-23页 |
·色谱条件 | 第23-24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4-25页 |
·精密度考察 | 第25-26页 |
·回收率测定 | 第26-27页 |
·药物含量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药物的解离度与脂溶性影响吸收 | 第28-30页 |
·穿心莲内酯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 第29页 |
·穿心莲内酯解离度的测定 | 第29-30页 |
·药物的溶出速率影响吸收 | 第30-33页 |
·药物溶解度与溶出速度公式 | 第30-32页 |
·药物溶解度的测定 | 第32-33页 |
·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影响吸收 | 第33-34页 |
·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体外法 | 第34-35页 |
·在体法 | 第35页 |
·体内法 | 第35页 |
·穿心莲内酯胃肠道吸收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35-39页 |
·在体胃吸收实验 | 第36页 |
·在体肠吸收实验 | 第36页 |
·胃肠道吸收实验结果 | 第36-39页 |
第3章 穿心莲内酯经皮吸收实验研究 | 第39-60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40-41页 |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1-47页 |
·最大波长确定 | 第41页 |
·血浆样品处理 | 第41页 |
·测定方法的专属性 | 第41-43页 |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3页 |
·精密度考察 | 第43-44页 |
·回收率的测定 | 第44-45页 |
·稳定性考察 | 第45-46页 |
·含量测定方法 | 第46-47页 |
·经皮吸收 | 第47-48页 |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 | 第47-48页 |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 第48页 |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药剂学方法 | 第48-56页 |
·包合技术 | 第48-49页 |
·穿心莲内酯包合物的制备 | 第49-52页 |
·穿心莲内酯包合物的鉴定 | 第52-54页 |
·固体分散体技术 | 第54页 |
·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 第54-55页 |
·测定穿心莲内酯的溶出度 | 第55页 |
·溶出度测定结果 | 第55-56页 |
·经皮吸收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56-60页 |
·体外经皮吸收实验 | 第56-58页 |
·在体经皮吸收实验 | 第58-60页 |
第4章 电穿孔经皮促渗实验 | 第60-65页 |
·电穿孔技术 | 第60-61页 |
·电穿孔经皮促渗机制 | 第60页 |
·电穿孔经皮促渗仪器 | 第60-61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61页 |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61-62页 |
·电穿孔经皮促渗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62-65页 |
·体外电穿孔经皮促渗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62-63页 |
·在体电穿孔经皮促渗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63-65页 |
第5章 穿心莲内酯经皮给药巴布剂研制 | 第65-72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65页 |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65-67页 |
·最大波长测定 | 第65页 |
·色谱条件 | 第65-66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66页 |
·精密度考察 | 第66页 |
·回收率测定 | 第66页 |
·含量测定方法 | 第66-67页 |
·经皮吸收制剂 | 第67-69页 |
·剂型 | 第68页 |
·巴布剂 | 第68-69页 |
·穿心莲内酯巴布剂制备 | 第69-70页 |
·筛选巴布剂基质 | 第69页 |
·巴布剂制备工艺 | 第69页 |
·穿心莲内酯巴布剂质量评价 | 第69-70页 |
·巴布剂的体外释放度实验 | 第70-72页 |
第6章 穿心莲内酯体内分布及排泄实验 | 第72-91页 |
·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药效 | 第72-73页 |
·药物的体内排泄与药效 | 第73-74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74页 |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74-87页 |
·测定的色谱条件 | 第74页 |
·测定方法的专属性 | 第74-84页 |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84页 |
·组织样品的处理 | 第84-85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85-86页 |
·精密度考察 | 第86页 |
·回收率测定 | 第86-87页 |
·体内分布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87-89页 |
·体内分布实验方法 | 第88页 |
·体内分布实验结果 | 第88页 |
·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 | 第88-89页 |
·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结果 | 第89页 |
·排泄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89-91页 |
第7章 穿心莲内酯药动学研究 | 第91-100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91页 |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91-94页 |
·色谱条件 | 第91页 |
·血浆样品处理 | 第91-92页 |
·方法的专属性 | 第92-93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93页 |
·精密度考察 | 第93页 |
·方法的回收率 | 第93页 |
·稳定性考察 | 第93-94页 |
·含量测定方法 | 第94页 |
·药物的转运速度 | 第94-97页 |
·线性药动学 | 第95-96页 |
·非线性药动学 | 第96页 |
·动力学特征的判定 | 第96-97页 |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97-100页 |
·药动学实验方法 | 第97-98页 |
·药动学实验结果 | 第98-100页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00-103页 |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00-101页 |
·讨论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0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中文摘要 | 第112-116页 |
Abstract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