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松南无机成因CO2与常规油气的耦合差异成藏研究

内容提要第1-9页
前言第9-14页
 一、研究领域、范围及性质第9页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9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四、主要研究工作量第11-12页
 五、主要研究成果第12-14页
第1章 区域地质特征第14-31页
   ·盆地动力学背景及类型第14-17页
   ·地层分布及构造演化第17-24页
     ·地层发育特征第17-21页
     ·构造演化特征第21-23页
     ·构造单元的划分第23-24页
   ·储集岩特征第24-28页
     ·碎屑岩储集层特征第24-27页
     ·火山岩储集层特征第27-28页
   ·含CO_2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第28-31页
     ·成盆动力学背景为CO_2气成藏创造了条件第28-29页
     ·壳内岩浆房和热流底辟体为CO_2气提供来源第29页
     ·多层次、多期活动断裂为CO_2气上涌通道第29-30页
     ·有利储盖组合为CO_2气富集提供有利聚集条件第30-31页
第2章 CO_2气藏成因与分类第31-36页
   ·CO_2气藏含义及分类第31-33页
     ·CO_2的物理化学性质第31-32页
     ·CO_2的产出形式及CO_2气藏类型划分第32-33页
   ·含CO_2天然气成因分析第33-36页
第3章 CO_2天然气分布规律第36-47页
   ·含量分布特征第36-38页
   ·纵向分布特征第38-42页
   ·平面分布特征第42-47页
第4章 CO_2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第47-76页
   ·深部构造背景控制CO_2区域分布第47-48页
   ·断层对含CO_2天然气藏的控制作用第48-61页
     ·松辽盆地断裂类型、特征及分布第49-59页
     ·控制CO_2气藏断裂特征、分布规律及控藏机理第59-61页
   ·火山岩对含CO_2天然气藏控制作用第61-76页
     ·松辽盆地火山岩活动的旋回与期次第62-65页
     ·中生代火山岩的类型、特征及分布第65-69页
     ·新生代火山岩的类型、特征及分布第69-74页
     ·火山岩成因机制及其对CO_2气藏的控制机理第74-76页
第5章 CO_2与深层天然气耦合聚集关系第76-93页
   ·长岭断陷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第76-85页
     ·长岭断陷勘探简况第76-77页
     ·地层及沉积演化特征第77-79页
     ·断陷结构及构造特征第79-81页
     ·生、储、盖配置关系第81-85页
   ·深层烃类气分布控制因素第85-89页
     ·煤系烃源岩控制烃类气的分布第85-86页
     ·古构造高部位控制烃类气的富集第86-88页
     ·断裂沟通情况控制烃类气的纵向分布第88-89页
   ·耦合关系研究第89-93页
     ·营城组火山岩构成烃类气和CO_2的优质储层第89-90页
     ·区域盖层控制了烃类气和CO_2的聚集层位第90-91页
     ·成藏机制决定了烃类气和CO_2 的分布差异第91-93页
第6章 CO_2与石油耦合聚集关系第93-108页
   ·扶余油层的成藏分析第93-97页
     ·构造特征第93-94页
     ·扶杨油层的沉积特征第94-95页
     ·扶杨油层的储层特征第95页
     ·油气排运机制第95-97页
   ·CO_2气藏聚集过程分析第97-100页
     ·泉四段CO_2分布的一般特征第97-99页
     ·片钠铝石分布及特征第99页
     ·CO_2来源分析第99-100页
   ·双重流体充注耦合关系探讨第100-108页
     ·CO_2气体侵入对原生油藏的影响第100-102页
     ·双重流体充住时间研究第102-105页
     ·CO_2气体侵入对储层的影响第105-108页
结论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摘要第114-118页
Abstract第118-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勃利盆地和鸡西盆地的构造特征及油气远景研究
下一篇:硬岩钻进用仿生耦合金刚石取心钻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