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绝圣弃智”章演变的哲学研究--以竹简本和通行本为中心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前言 | 第8-10页 |
| 第1章 《老子》“绝圣弃智”章演变的文本分析 | 第10-30页 |
| ·竹简本“绝智弃辩”与通行本“绝圣弃智” | 第10-17页 |
| ·竹简本“绝智弃辩”的释读 | 第10-14页 |
| ·通行本“绝圣弃智”的理解 | 第14-16页 |
| ·小结 | 第16-17页 |
| ·竹简本通行本“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第17-24页 |
| ·竹简本“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的释读 | 第17-19页 |
| ·“绝巧弃利”的含义 | 第19-24页 |
| ·小结 | 第24页 |
| ·竹简本“绝伪弃虑”与通行本“绝仁弃义” | 第24-30页 |
| ·竹简本“绝伪弃虑”的释读 | 第24-26页 |
| ·通行本“绝仁弃义”的理解 | 第26-28页 |
| ·小结 | 第28-30页 |
| 第2章 《老子》“绝圣弃智”章演变的理论分析 | 第30-48页 |
| ·《老子》“绝圣弃智”章演变的思想同一性 | 第30-37页 |
| ·“自然”之义 | 第30-32页 |
| ·“自然”贯穿于“绝圣弃智”章演变的全过程 | 第32-37页 |
| ·由内圣到外王是《老子》“绝圣弃智”章演变的线索 | 第37-42页 |
| ·“内圣外王” | 第38-39页 |
| ·“绝智弃辩”、“绝伪弃虑”侧重于“内圣” | 第39-41页 |
|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侧重于“外王” | 第41-42页 |
| ·“绝圣弃智”章文本发生变化的原因 | 第42-48页 |
| ·孔老的思维方式不同 | 第42-43页 |
| ·国家政治对思想文化的选择 | 第43-44页 |
| ·《庄子》的影响可能是直接原因 | 第44-48页 |
| 第3章 重新审视早期儒道关系 | 第48-59页 |
| ·重新审视早期道儒关系的必要性 | 第48-50页 |
| ·正视道儒两家的本质差别 | 第50-53页 |
| ·儒道相通的可能性 | 第53-59页 |
| ·孔老交往是儒道相通的现实可能性 | 第53-55页 |
| ·《易经》是儒道两家共同的思想渊源 | 第55-57页 |
| ·孔子之“仁”与老子之“自然”有相通之处 | 第57-59页 |
| 结语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