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曲霉发酵豆粕的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0-20页 |
·豆粕的研究 | 第10-16页 |
·豆粕的营养价值 | 第10-11页 |
·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 第11-14页 |
·消除抗营养因子方法 | 第14-16页 |
·发酵豆粕的研究与应用 | 第16-19页 |
·发酵豆粕特点 | 第16-17页 |
·发酵豆粕应用 | 第17-18页 |
·黑曲霉发酵的优势 | 第18-19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6页 |
·材料 | 第20页 |
·发酵原料 | 第20页 |
·菌种 | 第20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20页 |
·仪器 | 第20-21页 |
·发酵菌株的筛选 | 第21页 |
·发酵菌株的种子制备 | 第21页 |
·豆粕发酵菌株的筛选 | 第21页 |
·黑曲霉发酵豆粕条件优化 | 第21-22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21-22页 |
·正交实验优化 | 第22页 |
·豆粕营养成分测定 | 第22-27页 |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22-23页 |
·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第23-24页 |
·乳酸含量的分析 | 第24页 |
·发酵豆粕水解度的测定 | 第24-26页 |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钙和磷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灰分的测定 | 第26-27页 |
·蛋白质降解的分析 | 第27-29页 |
·SDS-PAGE所用试剂 | 第27页 |
·蛋白质的提取 | 第27-28页 |
·SDS-PAGE的配置 | 第28-29页 |
·电泳 | 第29页 |
·染色与脱色 | 第29页 |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含量的测定 | 第29-34页 |
·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测定 | 第29-30页 |
·植酸含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脂肪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31-32页 |
·脲酶活性的测定 | 第32-33页 |
·大豆凝血素的测定 | 第33-34页 |
·混菌发酵的初步探索 | 第34-35页 |
·两种菌混合发酵豆粕 | 第34-35页 |
·二步发酵 | 第35页 |
·黑曲霉在筐中发酵豆粕初步研究 | 第35页 |
·发酵时间对蛋白含量影响 | 第35页 |
·不同铺料厚度对发酵影响 | 第35页 |
·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56页 |
·黑曲霉菌株的确定 | 第36-37页 |
·黑曲霉发酵豆粕单因素实验 | 第37-39页 |
·料水比对发酵豆粕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接种量对发酵豆粕蛋白含量影响 | 第38页 |
·发酵时间对豆粕蛋白含量影响 | 第38-39页 |
·装料量对豆粕蛋白含量影响 | 第39页 |
·黑曲霉发酵豆粕正交实验 | 第39-41页 |
·黑曲霉发酵豆粕和原豆粕营养成分测定 | 第41-44页 |
·发酵前后豆粕蛋白质含量变化 | 第41-42页 |
·发酵前后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第42-43页 |
·发酵前后乳酸含量的变化 | 第43页 |
·发酵后豆粕水解度测定 | 第43页 |
·发酵前后其它营养成分变化 | 第43-44页 |
·发酵豆粕SDS-PAGE分析 | 第44页 |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含量测定结果 | 第44-48页 |
·胰蛋白酶抑制剂测定结果 | 第44-45页 |
·植酸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45-46页 |
·脂肪氧化酶的测定结果 | 第46页 |
·脲酶活性的测定结果 | 第46页 |
·大豆凝血素测定的结果 | 第46-48页 |
·原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综合检测结果 | 第48页 |
·黑曲霉发酵豆粕后抗营养因子成分变化 | 第48-51页 |
·胰蛋白酶抑制剂测定结果 | 第48页 |
·植酸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48-49页 |
·脂肪氧化酶的测定结果 | 第49页 |
·脲酶活性的测定结果 | 第49页 |
·大豆凝血素测定的结果 | 第49-50页 |
·黑曲霉发酵前后豆粕抗营养因子含量比较 | 第50-51页 |
·混菌发酵豆粕 | 第51-53页 |
·黑曲霉与其它菌混合发酵豆粕 | 第51页 |
·二步发酵 | 第51-53页 |
·工艺放大实验 | 第53-56页 |
·发酵时间对蛋白含量影响 | 第53页 |
·铺料厚度对发酵影响 | 第53-54页 |
·过程补水及翻料的作用 | 第54-56页 |
4 讨论 | 第56-59页 |
·发酵豆粕蛋白含量的提升空间 | 第56页 |
·抗营养因子的降解 | 第56-57页 |
·混菌发酵 | 第57页 |
·工艺放大及其障碍 | 第57-58页 |
·本课题有待完善内容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