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选题依据 | 第11-15页 |
·中国男排的历史回顾 | 第11-12页 |
·技战术指导思想的演变 | 第12-15页 |
·50年代 | 第12页 |
·60年代 | 第12-13页 |
·70年代 | 第13页 |
·80年代 | 第13-14页 |
·90年代 | 第14页 |
·21世纪中国排球的新技战术指导思想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技术特点及其结构的研究 | 第16-17页 |
·战术特点及其结构的研究 | 第17-18页 |
·技战术相关因素的研究 | 第18-19页 |
·国外技战术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 第19页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数据来源 | 第19-20页 |
·文献资料 | 第20页 |
·专家访谈 | 第20页 |
·观察与统计 | 第20页 |
·数理统计 | 第20-21页 |
·比较研究 | 第21页 |
·逻辑分析 | 第2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1-53页 |
·中外男排得分情况比较与分析 | 第21-23页 |
·中外男排比赛技术特点的分析与比较 | 第23-33页 |
·发球技术特点的比较与分析 | 第24-28页 |
·发球种类的比较与分析 | 第24-25页 |
·发球效果的比较与分析 | 第25-28页 |
·发球的落点 | 第25-27页 |
·发球的结果 | 第27-28页 |
·二传技术特点的比较与分析 | 第28-30页 |
·拦网技术特点的比较与分析 | 第30-32页 |
·扣球技术特点的比较与分析 | 第32-33页 |
·中外男排比赛战术特点的分析与比较 | 第33-46页 |
·强攻 | 第33-34页 |
·快攻 | 第34-36页 |
·后排攻 | 第36-37页 |
·一攻和防反战术体系的比较与分析 | 第37-44页 |
·一攻战术特点的比较与分析 | 第37-41页 |
·接发球到位率 | 第37-38页 |
·一攻进攻特点 | 第38-41页 |
·防反战术特点的比较与分析 | 第41-44页 |
·防守效果的比较与分析 | 第41-42页 |
·防反进攻特点的比较与分析 | 第42-44页 |
·自由人的防守特点比较与分析 | 第44-46页 |
·中外男排比赛相关因素的分析与比较 | 第46-51页 |
·体能特点分析 | 第46-49页 |
·身高 | 第46-47页 |
·体重 | 第47-48页 |
·扣球高度 | 第48页 |
·拦网高度 | 第48页 |
·克托莱指数 | 第48-49页 |
·信息因素的分析 | 第49页 |
·心理因素的分析 | 第49-50页 |
·中外文化传统的差异 | 第50-51页 |
·世界男排技战术的发展趋势 | 第51-53页 |
·“立体化”成为进攻战术的主导方向 | 第51页 |
·坚决贯彻“快速化”的战术思想 | 第51-52页 |
·完善“多变化”的战术组合 | 第52页 |
·“合理、简练、实效”的战术是现代排球发展的主流方向 | 第52-53页 |
5 结论 | 第53-54页 |
·中国男排与世界男排强队得分特点 | 第53页 |
·中国男排与世界男排强队技术特点 | 第53页 |
·中国男排与世界男排强队战术特点 | 第53-54页 |
·中国男排与世界男排强队相关因素及特点 | 第54页 |
·体能 | 第54页 |
·其他相关因素 | 第54页 |
6 对策与建议 | 第54-59页 |
·提高技术基本功,丰富战术变化,加强全面性和准确性 | 第55-56页 |
·加强发球的攻击性和稳定性,带动我国男排一攻能力的提高 | 第55页 |
·增设专门的二传教练员 | 第55-56页 |
·提高拦网的个人技术及集体拦网的区域性配合 | 第56页 |
·提高一传和防守的到位率,以快变为主,合理组织立体化进攻 | 第56页 |
·提高体能,加大体能训练力度 | 第56-57页 |
·合理构建队伍结构,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 | 第57页 |
·学习新的训练方法,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创造有效的竞技排球科研方法 | 第57页 |
·加强国际交流,积极积累比赛经验 | 第57-59页 |
注释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附件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