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6页 |
·生物医用材料概述 | 第13-15页 |
·生物医用材料定义 | 第13页 |
·生物医用材料的分类与应用 | 第13-14页 |
·生物医用材料的性能要求 | 第14-15页 |
·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的表面改性技术 | 第15-17页 |
·物理化学方法 | 第15页 |
·形态学方法 | 第15-16页 |
·生物化方法 | 第16-17页 |
·生物医用材料抗凝血性研究 | 第17-19页 |
·生物医用材料凝血机制 | 第17-18页 |
·提高血液相容性方法 | 第18-19页 |
·聚多巴胺涂层在生物医用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聚多巴胺涂层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聚多巴胺涂层在生物材料表面改性中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用材料上的应用 | 第21-24页 |
·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应用现状 | 第21-22页 |
·基于肝素-多聚赖氨酸纳米颗粒用于仿生微环境构建的研究 | 第22-24页 |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及原理 | 第26-35页 |
·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 第26-27页 |
·纳米颗粒制备原理 | 第26页 |
·纳米颗粒制备的参数设计 | 第26-27页 |
·纳米颗粒的清洗 | 第27页 |
·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27-29页 |
·Zeta电位仪 | 第27-28页 |
·甲苯胺蓝法检测纳米颗粒成分 | 第28-29页 |
·纳米颗粒在多巴胺表面的固定及表征 | 第29-33页 |
·纳米颗粒在多巴胺表面的固定方法及原理 | 第29页 |
·表面化学性质定性表征 | 第29-30页 |
·表面形貌及亲疏水性表征 | 第30-32页 |
·表面生物分子定量表征 | 第32-33页 |
·血液相容性评价 | 第33-34页 |
·血小板粘附和激活检测 | 第33页 |
·纤维蛋白原变性检测 | 第33-34页 |
·凝血时间检测 | 第34页 |
·稳定性评价 | 第34-35页 |
第3章 钛表面固定肝素-多聚赖氨酸纳米颗粒的方法、表征及工艺优化 | 第35-54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5-36页 |
·实验试剂 | 第35页 |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试剂配制方法 | 第35-36页 |
·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 第36-37页 |
·纳米颗粒的制备与清洗 | 第36页 |
·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36-37页 |
·纳米颗粒在多巴胺表面的固定及表征 | 第37-39页 |
·纳米颗粒在多巴胺表面的固定 | 第37-38页 |
·纳米颗粒在多巴胺固定后的表征 | 第38-39页 |
·纳米颗粒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激光粒度分析仪 | 第39-41页 |
·肝素含量检测 | 第41-42页 |
·工艺优化 | 第42页 |
·纳米颗粒在多巴胺表面固定后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 第42-53页 |
·表面化学性质表征及结果 | 第42-46页 |
·表面形貌及亲疏水性表征 | 第46-49页 |
·表面生物分子定量表征 | 第49-52页 |
·工艺优化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血液相容性及稳定性评价 | 第54-72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54页 |
·实验试剂 | 第54页 |
·实验仪器 | 第54页 |
·血小板粘附与激活实验 | 第54-56页 |
·血小板粘附实验——SEM | 第55页 |
·血小板粘附实验——LDH | 第55页 |
·血小板激活实验——GMP140 | 第55-56页 |
·纤维蛋白原变性检测 | 第56-57页 |
·凝血时间检测 | 第57-58页 |
·APTT | 第57-58页 |
·PT | 第58页 |
·TT | 第58页 |
·抗凝稳定性评价 | 第58-59页 |
·肝素释放定量表征 | 第58-59页 |
·APTT检测表面抗凝稳定性 | 第59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70页 |
·血小板粘附与激活实验 | 第59-64页 |
·纤维蛋白原变性检测 | 第64-66页 |
·凝血时间检测 | 第66-69页 |
·抗凝稳定性评价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5章 纳米颗粒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72-77页 |
·离子浓度对纳米颗粒形成的影响 | 第72-73页 |
·pH环境对纳米颗粒形成的影响 | 第73-74页 |
·分子量匹配性与纳米颗粒的形成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问题与不足 | 第78页 |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