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9页 |
|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2-24页 |
| ·选题的缘起 | 第12-13页 |
| ·“城市空间结构”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 ·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及旅游开发研究的现状综述 | 第15-22页 |
| ·城市空间结构演替与旅游优化的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第24-29页 |
| ·研究的范围、内容及目的 | 第24-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 ·研究的结构框架 | 第27-29页 |
| 第2章 成都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宏观格局 | 第29-34页 |
| ·成都自然地理环境对城市空间格局影响 | 第29-31页 |
| ·河流湖泊对于成都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 第29-30页 |
| ·自然山脉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30-31页 |
|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的地脉渊源及空间格局影响 | 第31-34页 |
| 第3章 成都历史时期城市空间结构及景观演替 | 第34-65页 |
| ·秦汉蜀城空间结构及其景观演替 | 第34-38页 |
| ·秦筑古城,以象咸阳 | 第34-36页 |
| ·汉承秦制,市态渐丰 | 第36-38页 |
| ·隋唐蜀城空间结构及其景观演替 | 第38-42页 |
| ·隋广大城,以效秦城 | 第38-39页 |
| ·唐筑罗城,扬一益二 | 第39-42页 |
| ·前后蜀蜀城空间结构及其景观演替 | 第42-44页 |
| ·改城易名,以彰圣德 | 第42-43页 |
| ·羊马芙蓉,卫护蜀城 | 第43-44页 |
| ·宋元蜀城空间结构及其景观演替 | 第44-47页 |
| ·宋循唐制,商游甚众 | 第44-46页 |
| ·元毁宋城,盛景难复 | 第46-47页 |
| ·明清蜀城空间结构及其景观演替 | 第47-51页 |
| ·明正南北,壮丽示威 | 第47-48页 |
| ·清立满城,市景日茂 | 第48-51页 |
| ·1949 年以后的成都城市变迁 | 第51-54页 |
| ·成都历史时期城市空间结构及景观演替小结 | 第54-65页 |
| ·两大轴线贯穿城市发展 | 第56-57页 |
| ·二江由“并流”到“分流”的抱城格局 | 第57-58页 |
| ·城市演变展现文化差别 | 第58页 |
| ·经济空间的拓展与变迁奠定城市兴衍基础 | 第58-59页 |
| ·生活空间展现城市百态 | 第59-61页 |
| ·宗教空间凝粹城市信仰 | 第61-63页 |
| ·游赏空间贯穿城市古今 | 第63-65页 |
| 第4章 成都城市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65-79页 |
| ·成都城市旅游发展现状概述 | 第65-72页 |
| ·旅游景区 | 第65-67页 |
| ·旅游交通 | 第67-69页 |
| ·酒店住宿 | 第69-70页 |
| ·旅行社 | 第70-71页 |
| ·餐饮美食 | 第71页 |
| ·旅游商品 | 第71页 |
| ·文化娱乐 | 第71-72页 |
| ·成都市最新旅游空间布局规划方案概述 | 第72-74页 |
| ·成都城市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 第74-79页 |
| ·城市历史悠久,但整体缺乏古城演变空间意象 | 第74-75页 |
| ·资源丰度较高,但尚无代表成都元素的旅游产品 | 第75页 |
| ·未能展现城市发展的历史剖面 | 第75-76页 |
| ·忽略外来文化与城市本土文化交融的展现 | 第76页 |
| ·旅游建筑风格部分缺乏对历史的遵守与传承 | 第76-77页 |
| ·旅游设施部分缺乏对地域特有文化元素的彰显 | 第77-78页 |
| ·旅游发展存在多重威胁 | 第78-79页 |
| 第5章 空间结构理论视野下的成都城市旅游开发优化研究 | 第79-103页 |
| ·优化原则 | 第79-80页 |
| ·文脉原则 | 第79页 |
| ·文化价值复苏原则 | 第79页 |
| ·原真性原则 | 第79-80页 |
| ·和谐共生原则 | 第80页 |
| ·成都城市旅游开发优化策略 | 第80-103页 |
| ·“场域”——构建成都城市精彩历史剖面的整体意象 | 第80-83页 |
| ·“江流”——记录城市流传千年的场地故事 | 第83-86页 |
| ·“街道”——展现城市线路遗产的时空演变 | 第86-94页 |
| ·“景点”——景点与区域的拓展联动 | 第94-97页 |
| ·“建筑”——展现场地特征中的文化主题 | 第97-103页 |
| 结语 | 第103-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 后记 | 第108-110页 |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