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唐诗三百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一、 研究现状述评 | 第9-11页 |
二、选题的意义与方法 | 第11-12页 |
三、相关的基本文献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唐诗三百首》的沿革 | 第13-39页 |
第一节 孙洙和《唐诗三百首》 | 第13-24页 |
一 《唐诗三百首》原刻本概貌 | 第13-16页 |
二 《唐诗三百首》编选特色 | 第16-24页 |
第二节 《唐诗三百首》的版本研究 | 第24-32页 |
一 《唐诗三百首》清代主要版本 | 第24-30页 |
(一) 孙洙的《唐诗三百首》原刻本 | 第25页 |
(二) 章燮的《唐诗三百首注疏》 | 第25-28页 |
(三) 陈婉俊的《唐诗三百首补注》 | 第28-30页 |
二 清代其他注本 | 第30-31页 |
三 “五四”以来的注本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唐诗三百首》在清代的传播 | 第32-39页 |
一 科考改革的需求 | 第33-36页 |
二 诗坛风气的促进 | 第36-37页 |
三 经济发展的推动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唐诗三百首》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39-48页 |
第一节 清代唐诗选本的编选 | 第39-43页 |
第二节 御选唐诗与清代文治 | 第43-46页 |
第三节 清代唐诗学的集成性 | 第46-48页 |
第三章 海外汉学中的《唐诗三百首》 | 第48-66页 |
第一节 宾纳、江亢虎和《群玉山头》 | 第49-52页 |
第二节 美国新诗运动与唐诗译介 | 第52-56页 |
第三节 《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西渐之路 | 第56-66页 |
一 诗歌意象的保留及转化 | 第56-61页 |
二 自由诗体的转换 | 第61-65页 |
三 文化负载词的传达 | 第65-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附录一 《唐诗三百首》的版本沿革 | 第67-85页 |
附录二《唐诗三百首》清代主要版本序言 | 第85-92页 |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