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治安工作论文--户籍管理论文

国外民事登记制度及其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启示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5页
插图目录第15-16页
表格目录第16-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6页
   ·问题的提出第17-19页
   ·研究的概念、理论与方法第19-24页
     ·研究的相关概念第19页
     ·理论基础与设问第19-23页
     ·研究方法第23-24页
   ·研究内容、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4-26页
第二章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通行证制度第26-87页
   ·沙俄的通行证制度第26-41页
     ·沙俄通行证制度的建立第26-29页
     ·沙俄通行证管理的巅峰第29-31页
     ·农奴制改革后的通行证制度第31-34页
     ·沙俄时期的人口登记与统计第34-37页
     ·沙俄时期的人口迁移与城市化进程第37-41页
   ·苏维埃早期的劳动手册和身份证制度第41-44页
     ·内战时期的劳动手册制度第41-43页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身份证制度第43-44页
   ·苏联的通行证制度第44-69页
     ·斯大林时期的通行证制度第44-51页
     ·1974年至苏联解体前的通行证制度第51-56页
     ·苏联的人口登记与统计第56-60页
     ·苏联的人口迁移与城市化进程第60-64页
     ·苏联通行证制度对大城市规模的控制第64-69页
   ·转型时期前苏联国家的通行证制度第69-78页
     ·俄罗斯的通行证制度第69-74页
     ·其他独联体国家的通行证制度第74-76页
     ·波罗的海国家的通行证制度第76-78页
   ·东欧国家的通行证制度第78-84页
     ·波兰的通行证制度第78-79页
     ·阿尔巴尼亚的通行证制度第79-83页
     ·其他东欧国家的通行证制度第83-84页
   ·本章小结第84-87页
第三章 西欧的民事登记制度与美国的社会保障号制度第87-102页
   ·西欧国家的民事登记制度第87-97页
     ·西欧民事登记制度的演变及功能变迁第87-90页
     ·西欧民事登记制度的管理体制第90-91页
     ·基于民事登记的人口统计第91-94页
     ·申根协定——跨越国界的迁徙自由第94-97页
   ·美国的社会保障号制度第97-100页
     ·美国的民事登记管理第97-98页
     ·社会保障号制度第98-99页
     ·人口迁移管理第99-100页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第四章 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户籍制度第102-130页
   ·日本的户籍制度第102-111页
     ·古代日本的户籍制度第102-105页
     ·近现代日本的户籍制度第105-108页
     ·当代日本的户籍制度第108-111页
   ·朝鲜和韩国的户籍制度第111-119页
     ·古代朝鲜的户籍制度第111-112页
     ·甲午更张时期大韩帝国的户籍制度第112-114页
     ·日据时期朝鲜半岛的户籍制度第114-115页
     ·光复后朝鲜和韩国的户籍制度第115-119页
   ·中国台湾省的户籍制度第119-128页
     ·荷据至清领时期台湾的户籍制度第119-121页
     ·日据时期台湾的户籍制度第121-123页
     ·光复初至戒严时期台湾的户籍制度第123-127页
     ·解严以来台湾的户籍制度第127-128页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第五章 拉美和非洲国家的民事登记制度第130-158页
   ·拉美和非洲国家的民事登记制度变迁第130-142页
     ·拉美和非洲国家民事登记制度的建立第130-131页
     ·拉美和非洲国家民事登记制度的发展第131-134页
     ·拉美和非洲国家民事登记制度的现状第134-142页
   ·典型分析:巴西的民事登记制度第142-148页
     ·巴西民事登记制度的建立第142-144页
     ·巴西民事登记及人口动态统计的基本架构第144-145页
     ·巴西民事登记制度的主要功能第145-146页
     ·巴西的乡—城人口迁移与城市化进程第146-148页
   ·典型分析:南非的通行证制度第148-156页
     ·南非殖民时期的通行证管理第149-150页
     ·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的人口登记与管理制度第150-153页
     ·南非过渡与改革时期的人口管理制度第153-154页
     ·通行证控制下的南非人口迁移与城市化进程第154-156页
   ·本章小结第156-158页
第六章 我国户籍制度与国外民事登记制度的比较分析第158-172页
   ·立法建设与立法主义第158-160页
   ·身份制第160-162页
   ·人口登记与统计第162-167页
   ·迁移与居住许可第167-168页
   ·社会管理的实现途径第168-172页
第七章 从国外民事登记制度看我国户籍制度及其改革第172-186页
   ·户籍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和强度存在着,必须避免将中国户籍制度过度"特例化"的倾向第172-173页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具有相当程度的"苏联元素"第173-176页
   ·户籍制度并不必然导致社会排斥,当代中国的户籍排斥与国外基于种姓、种族等维度的排斥机制存在明显差异第176-179页
   ·流动人口的冲击逐渐模糊着户籍身份界线,但这并不代表真正身份意义的消失,市民身份价值将长期存在第179-180页
   ·客观认识户籍制度改革在促进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方面的有限作用第180-182页
   ·在快速城市化阶段应适当保持户籍制度的身份功能,让户籍制度为城市化进程的有序化和稳定性服务第182-183页
   ·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针对农地制度的设计应该充分尊重流动人口的利益、意愿和选择第183-184页
   ·推进户籍管理立法,逐步完善人口登记与管理体制,分时期、按步骤建立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第184-186页
附录第186-188页
参考文献第188-204页
后记第204-205页

论文共2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地方实践
下一篇:当前中国公共危机常态化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