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5页 |
第一节 写作目的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 第12-13页 |
第三节 主要结论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中外微小银行的比较 | 第15-24页 |
第一节 格莱珉银行模式 | 第15-18页 |
一、为穷人服务的社会企业 | 第15页 |
二、主要为借款人所有的股权结构 | 第15-16页 |
三、激励、约束、协作并存的信贷机制 | 第16-18页 |
四、丰富的员工激励 | 第18页 |
五、相对简化的组织结构及灵活的信贷管理模式 | 第18页 |
第二节 社区银行模式 | 第18-20页 |
一、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定位 | 第19页 |
二、科学的治理结构 | 第19页 |
三、关系型贷款 | 第19页 |
四、强有力的政策扶持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我国的农信社实践 | 第20-21页 |
一、改革治理结构 | 第20-21页 |
二、建立退出机制 | 第21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21-24页 |
一、不适用于我国之处 | 第22页 |
二、可借鉴的经验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村镇银行理论分析 | 第24-33页 |
第一节 微小银行存在的必要性 | 第24-26页 |
一、经济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着金融服务的多样性 | 第25页 |
二、微小银行存在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产权问题 | 第26-30页 |
一、股权结构 | 第26-27页 |
二、公司治理结构 | 第27-30页 |
第三节 发展路径和制度安排 | 第30-33页 |
一、村镇银行制度变迁的特征 | 第30-31页 |
二、村镇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村镇银行实践考察 | 第33-43页 |
第一节 宏观考察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微观考察 ——以蓟县村镇银行为例 | 第34-38页 |
一、经营成本高 | 第34-35页 |
二、业务范围狭窄 | 第35-37页 |
三、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受阻 | 第37页 |
四、风险控制基本到位,经营成果喜人 | 第37-38页 |
第三节 竞争力评价 | 第38-43页 |
一、现实竞争力评价 | 第39-41页 |
二、潜在竞争力评价 | 第41-42页 |
三、竞争力环境 | 第42页 |
四、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几个核心问题及几种可能的前景 | 第43-67页 |
第一节 定位 | 第43-46页 |
一、体制定位:商业性和政策性的适当结合 | 第43-44页 |
二、经营定位:错位竞争 | 第44-45页 |
三、服务对象范围 | 第45-46页 |
第二节 资金来源 | 第46-48页 |
一、资金来源不足的原因 | 第46-47页 |
二、建议 | 第47-48页 |
第三节 信贷机制 | 第48-61页 |
一、四种信贷模式的含义及作用机制 | 第48-50页 |
二、制度构建 | 第50-58页 |
三、贷款定价 | 第58-61页 |
第四节 运营管理 | 第61-62页 |
一、成本高的原因 | 第61-62页 |
二、建议 | 第62页 |
第五节 前景 | 第62-67页 |
一、成长壮大 | 第63-64页 |
二、退出 | 第64-67页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第67-84页 |
第一节 信用担保机制 | 第68-72页 |
第二节 农业保险 | 第72-76页 |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 | 第76-82页 |
第四节 一个框架性设计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后记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