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3页 |
| 第2章 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机理 | 第13-18页 |
| ·聚合物驱油 | 第13页 |
| ·聚合物驱油机理 | 第13-18页 |
| ·本体粘度驱油效率机理 | 第14-15页 |
| ·界面粘度驱油效率机理 | 第15-16页 |
| ·拉伸粘度驱油效率机理 | 第16-18页 |
| 第3章 二类油层与主力油层的对比差异 | 第18-21页 |
| ·萨中开发区的油层分类标准 | 第18页 |
| ·二类油层与主力油层的差异 | 第18-21页 |
| 第4章 北一区断东二类油层油水分布规律 | 第21-28页 |
| ·不同二类油层区块的开发历程情况 | 第21-22页 |
| ·不同二类油层区块间的各项差异 | 第22-28页 |
| ·砂体规模及类型特征在不同二类油层区块间的差异 | 第22-23页 |
| ·砂体发育和不同微相的发育程度在不同二类油层区块的差异 | 第23-24页 |
| ·厚油层中层内发育的夹层在不同二类油层区块的差异 | 第24-25页 |
| ·射开状况在不同二类油层区块间的差异 | 第25页 |
| ·水淹状况在不同二类油层区块间的差异 | 第25-26页 |
| ·连通状况在不同二类油层区块间的差异 | 第26-27页 |
| ·动用状况在不同二类油层区块间的差异 | 第27-28页 |
| 第5章 二类油层注聚后开采状况及特征变化 | 第28-33页 |
| ·老井网开采简史 | 第28-30页 |
| ·基础井网阶段 | 第28页 |
| ·高台子井网加密阶段 | 第28页 |
| ·一次加密调整井网阶段 | 第28-29页 |
| ·二次加密调整井网阶段 | 第29-30页 |
| ·二类油层井网注聚后开采情况及特征变化 | 第30-33页 |
| ·注聚后开采情况 | 第30-31页 |
| ·开采特征变化 | 第31-33页 |
| 第6章 二类油层注聚期间各类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49页 |
| ·不同注聚工作参数的影响 | 第33-36页 |
| ·不同注入浓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不同注入速度的影响 | 第34-36页 |
| ·污水体系、清水体系的不同影响 | 第36-41页 |
| ·注采能力分析 | 第36-38页 |
| ·见效情况分析 | 第38-39页 |
| ·注聚前后动用变化情况分析 | 第39-40页 |
| ·提高采收率情况分析 | 第40-41页 |
| ·水、聚两驱干扰的影响 | 第41-45页 |
| ·水驱见效井分布特征 | 第42页 |
| ·水驱见效井分类特征及原因分析 | 第42-45页 |
| ·单井注采效果分析 | 第45-49页 |
| ·注入情况的分析 | 第45-46页 |
| ·采出情况的分析 | 第46-47页 |
| ·北一区断东与北一二排二类油层区块注聚后的效果对比 | 第47-49页 |
| 第7章 二类油层一类油层注聚效果对比分析 | 第49-58页 |
| ·一类油层区块(以中区西部注聚区块为例) | 第49-50页 |
| ·二类油层区块(以北一区断东西块二类油层区块为例) | 第50-51页 |
| ·建立单井组的优化方案设计标准 | 第51-56页 |
| ·整体总的原则及方法 | 第51页 |
| ·具体的原则及方法(以北一区断东(西)为例) | 第51-56页 |
| ·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水、聚两驱干扰,保证注聚效果 | 第56-58页 |
| 结论与认识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