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火山碎屑流相模式及灾害区划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背景 | 第15-16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工作量 | 第18-19页 |
第2章 长白山天池火山地质概况 | 第19-27页 |
·长白山天池火山全新世地层与喷发期次 | 第19-24页 |
·长白山天池火山全新世堆积地层及期次划分情况 | 第19-21页 |
·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 第21-24页 |
·长白山天池火山构造 | 第24-27页 |
·天池火山大区域构造背景 | 第24页 |
·天池火山及相邻地区断裂 | 第24-25页 |
·天池火山机构 | 第25-26页 |
·本节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火山碎屑流相模式 | 第27-71页 |
·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火山碎屑流分布特征 | 第27-32页 |
·千年大喷发火山碎屑流分布研究概况 | 第28-29页 |
·千年大喷发火山碎屑流分布形态研究 | 第29-32页 |
·地层堆积构造 | 第32-41页 |
·近源地层堆积构造 | 第32-34页 |
·中源地层堆积构造 | 第34-37页 |
·远源地层堆积构造 | 第37-40页 |
·本节小结 | 第40-41页 |
·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 | 第41-50页 |
·近源强熔结火山碎屑岩岩相特征 | 第41-44页 |
·中源熔结火山碎屑岩岩相特征 | 第44-47页 |
·地球化学全岩分析 | 第47-49页 |
·本节小结 | 第49-50页 |
·粒度分析 | 第50-65页 |
·粒度分析方法 | 第50-51页 |
·火山碎屑流纵向和横向上碎屑变化特征 | 第51-57页 |
·火山碎屑形貌分析 | 第57-60页 |
·细火山灰粒度特征研究 | 第60-64页 |
·本节小结 | 第64-65页 |
·白西林场地浪堆积地层搬运堆积机制研究 | 第65-69页 |
·白西林场剖面碎屑显微形貌研究 | 第65-67页 |
·本节结论 | 第67-69页 |
·本章结论与讨论 | 第69-71页 |
第4章 长白山天池火山碎屑流灾害区划 | 第71-80页 |
·火山碎屑流灾害区划定义 | 第71页 |
·火山碎屑流灾害区划研究背景 | 第71-72页 |
·天池灾害区划模型 | 第72-76页 |
·物理模型 | 第72-73页 |
·数学模型 | 第73-74页 |
·计算路线及参数的选取 | 第74-76页 |
·天池火山碎屑流灾害区划图的建立 | 第76-78页 |
·本章结论 | 第78-80页 |
第5章 结论以及存在问题 | 第80-83页 |
·主要结论 | 第80页 |
·创新点 | 第80-81页 |
·不足与建议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作者简介 | 第90-91页 |
附录 | 第9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