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湘府文化公园雕塑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2. 湖湘文化与长沙城市雕塑概述 | 第12-25页 |
| ·湖湘文化的定义 | 第12-13页 |
| ·长沙城市雕塑的成绩 | 第13-16页 |
| ·长沙城市雕塑的历史性 | 第14-15页 |
| ·长沙城市雕塑的地域性 | 第15-16页 |
| ·长沙城市雕塑的时代性 | 第16页 |
| ·长沙城市雕塑的不足 | 第16-25页 |
| ·雕塑与理论的脱节 | 第17页 |
| ·雕塑与规划的脱节 | 第17-20页 |
| ·雕塑与环境的脱节 | 第20-21页 |
| ·雕塑与设计的脱节 | 第21-22页 |
| ·雕塑作者与制作的脱节 | 第22-25页 |
| 3. 长沙湘府文化公园雕塑的设计与表达 | 第25-34页 |
| ·湘府文化公园规划分析 | 第25-27页 |
| ·设计构思 | 第27-34页 |
| ·主题的确定 | 第27-28页 |
| ·公园主题对雕塑主题的影响 | 第28-32页 |
| ·公园位置对雕塑主题的影响 | 第32-34页 |
| 4. 长沙湘府文化公园雕塑的创作 | 第34-52页 |
| ·“芙蓉国里尽朝晖”雕塑创作 | 第34-38页 |
| ·“芙蓉国里尽朝晖”设计和泥稿的确定 | 第34-36页 |
| ·“芙蓉国里尽朝晖”尺寸、色彩、材料的定位 | 第36页 |
| ·“芙蓉国里尽朝晖”雕塑效果图设计的确定 | 第36-38页 |
| ·“三湘四水”雕塑的创作 | 第38-42页 |
| ·“三湘四水”设计草图的确定 | 第38-40页 |
| ·“三湘四水”模型制作 | 第40-41页 |
| ·“三湘四水”模型的艺术效果 | 第41-42页 |
| ·“辣都”雕塑的创作 | 第42-46页 |
| ·“辣都”的设计 | 第42页 |
| ·“辣都”对照实验 | 第42-46页 |
| ·“星城四宝”和“十七最”雕塑设计 | 第46-48页 |
| ·“科技之光”雕塑的创作 | 第48-50页 |
| ·“毛泽东诗词景墙”浮雕设计 | 第50-52页 |
| 5. 长沙湘府文化公园雕塑设计对城市雕塑的启示 | 第52-56页 |
| ·构思方面强化城市雕塑设计观念 | 第52-53页 |
| ·对题材的选择 | 第52页 |
| ·对创作的处理 | 第52-53页 |
| ·呼唤城市雕塑的创作个性 | 第53页 |
| ·雕塑家创作个性是人类生存价值的要求 | 第53页 |
| ·雕塑家创作个性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 第53页 |
| ·对城市雕塑施工工艺方面的启示 | 第53-56页 |
| ·对城市雕塑材料的选择 | 第54页 |
| ·对城市雕塑形体的构造 | 第54页 |
| ·对城市雕塑功能的运用 | 第54-56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