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1 前言 | 第9-21页 |
·NOx 的来源及危害 | 第9-10页 |
·NOx 的污染状况及控制政策 | 第10页 |
·NOX的主要控制技术 | 第10-12页 |
·电子束或电晕放电脱氮法 | 第10-11页 |
·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技术(SCR) | 第11页 |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烟气脱硝技术(SNCR) | 第11页 |
·SNCR/SCR 联合烟气脱硝技术 | 第11-12页 |
·液体吸收法 | 第12页 |
·液膜法 | 第12页 |
·SCR 脱硝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SCR 脱硝催化剂前处理的研究 | 第12-13页 |
·SCR 脱硝技术的载体研究 | 第13-14页 |
·V_2O_5-WO_3/TiO_2 催化剂的研究 | 第14页 |
·超声波在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影响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 | 第15-16页 |
·SCR 反应原理 | 第16-17页 |
·SCR 脱硝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17-19页 |
·课题意义及立题依据 | 第19-21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9页 |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第21-2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1-22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1页 |
·试剂 | 第21-22页 |
·预处理实验过程 | 第22页 |
·溶胶的制备 | 第22-23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22-23页 |
·TiO_2 溶胶的制备 | 第23页 |
·Al_2O_3 溶胶的制备 | 第23页 |
·混胶的制备 | 第23页 |
·溶胶的优化研究 | 第23页 |
·pH 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 第23页 |
·载体的负载 | 第23-24页 |
·助剂及活性组分负载方式选择 | 第24-25页 |
·浸渍法负载助催化剂WO_3 | 第24页 |
·浸渍法负载活性组分V_2O_5 | 第24-25页 |
·V_2O_5 和WO_3 共浸和分浸 | 第25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5-27页 |
·BET(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 | 第25页 |
·SEM(扫描电镜)测定 | 第25页 |
·XRD(晶体物相)测定 | 第25-26页 |
·结合牢度测定 | 第26-27页 |
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27-33页 |
·预处理的结果 | 第27-28页 |
·溶胶优化的结果 | 第28-29页 |
·pH 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载体的负载方式结果 | 第30-31页 |
·活性组分浸渍顺序对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复合载体的制备实验及结果 | 第33-40页 |
·载体的负载过程 | 第33-34页 |
·独立TiO_2 载体的负载过程 | 第33页 |
·TiO_2/Al_2O_3 双氧化物载体双氧化物的静态负载过程 | 第33页 |
·TiO_2/Al_2O_3 双氧化物载体的超声负载过程 | 第33-34页 |
·不同载体钒系催化剂组成 | 第34页 |
·不同载体的氮吸附脱附结果 | 第34-35页 |
·不同载体的SEM 结果 | 第35-37页 |
·不同载体XRD 结果 | 第37-38页 |
·不同载体钒系催化剂的脱硝率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5 脱硝实验装置与流程 | 第40-47页 |
·催化活性评价装置 | 第40-41页 |
·模拟烟气组成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41-46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NH_3/NO 比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空速值(SV)对催化剂脱除NO 效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O_2 浓度对NOx 转化的影响 | 第44-45页 |
·NO 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6 催化剂组成对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47-52页 |
·WO_3 含量对催化剂脱硝率的影响 | 第47-49页 |
·V_2O_5含量对催化剂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TiO_2 含量对催化剂脱硝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 | 第60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