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21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生物制氢现状 | 第10-12页 |
| ·光合细菌及其产氢的研究进展和现状 | 第12-13页 |
| ·光合细菌产氢的机制 | 第13-15页 |
| ·影响光合细菌产氢的主要因素 | 第15-16页 |
| ·光合产氢细菌的基因工程改造 | 第16-17页 |
|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7-18页 |
|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 ·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21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0-21页 |
| 2 聚羟基丁酸酯合成酶基因突变菌株的构建 | 第21-49页 |
| ·引言 | 第21-22页 |
| ·材料 | 第22-26页 |
| ·菌株、质粒及引物 | 第22-23页 |
|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 ·培养基 | 第24-25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43页 |
| ·菌株的分离与活化 | 第26页 |
| ·菌株的确认 | 第26-27页 |
| ·细菌全基因组DNA 提取 | 第27-28页 |
| ·同源交换臂基因的克隆及测序 | 第28-33页 |
| ·自杀载体pYMT 的构建与鉴定 | 第33-41页 |
| ·同源双交换及突变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41-43页 |
| ·双突变菌株的构建 | 第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 ·菌株确认 | 第43页 |
| ·菌落和菌体形态观察 | 第43页 |
| ·同源交换臂基因的克隆及测序验证 | 第43-44页 |
| ·自杀载体pYMT 的鉴定 | 第44-45页 |
| ·R. palustris phbC 突变株的检测验证 | 第45-47页 |
| ·R. palustris phbC 双突变株的检测验证 | 第47页 |
| ·小结 | 第47-49页 |
| 3 突变菌株的生长特性及产氢能力测定 | 第49-57页 |
| ·材料及设备 | 第49页 |
| ·供试菌株 | 第49页 |
| ·试剂及培养基 | 第49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9页 |
|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 ·生长曲线及产氢测定 | 第49-5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5页 |
| ·菌株生长曲线 | 第50-52页 |
| ·菌株产氢量 | 第52-55页 |
| ·小结 | 第55-57页 |
| 4 讨论与结论 | 第57-60页 |
| ·讨论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60页 |
| 5 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附录 | 第67-68页 |
| A. 同源交换臂基因测序比对结果 | 第67-68页 |
| B.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8页 |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