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7页 |
(一) 劳动教养 | 第10-13页 |
(二) 收容教养 | 第13-15页 |
(三) 收容教育 | 第15页 |
(四) 强制治疗 | 第15-16页 |
(五) 强制戒毒 | 第16-17页 |
二、构建中国保安性监管制度的价值根据 | 第17-21页 |
(一) 有利于预防犯罪,实现有效的社会防卫 | 第18-19页 |
(二) 顺应世界趋势,促使相对人再社会化 | 第19-20页 |
(三) 有利于平衡法益的保护,实现相对人和社会的双重保护 | 第20页 |
(四) 符合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第20-21页 |
三、保安性监管的制度清理与定位 | 第21-27页 |
(一) 归并现有对象,促使劳教退出现制 | 第21-22页 |
(二) 适用替代措施,废除收容教育 | 第22-23页 |
(三) 在刑法框架内科学定位相关制度 | 第23-25页 |
1. 突出收容教养的教育保护性质 | 第23-25页 |
2. 强调对存在严重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的强制治疗 | 第25页 |
(四) 在特殊行政法内科学定位相关制度 | 第25-27页 |
1. 治疗患有性病及其他传染病的卖淫嫖娼人员 | 第25-26页 |
2. 对吸毒成瘾者强制隔离戒毒 | 第26-27页 |
四、保安性监管制度的具体构建 | 第27-37页 |
(一) 保安性监管制度的适用条件 | 第27-32页 |
1. 保安性监管适用的一般条件 | 第27-31页 |
2. 保安性监管制度的特别适用条件 | 第31-32页 |
(二) 保安性监管制度的适用对象 | 第32-34页 |
1. 收容教养已满14 周岁至不满16 岁周岁的符合条件的人员 | 第32-33页 |
2. 强制收容有治愈可能且不宜社区戒毒的成瘾人员 | 第33-34页 |
3. 强制治疗精神病人和患有传染病的卖淫嫖娼人员 | 第34页 |
(三) 保安性监管的适用主体 | 第34-37页 |
1. 保安性监管的决定机关 | 第34-36页 |
2. 保安性监管的执行主体 | 第36-37页 |
五、保安性监管的程序设计 | 第37-44页 |
(一) 保安性监管的决定程序 | 第37-38页 |
(二) 保安性监管的执行程序 | 第38-40页 |
1. 保安性监管的执行方式 | 第38-39页 |
2. 保安性监管的执行期限 | 第39-40页 |
(三) 保安性监管的权利保障与监督程序 | 第40-44页 |
1. 保障相对人的申辩权 | 第40-41页 |
2. 保安性监管的监督程序 | 第41-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