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绪论 | 第13-38页 |
1.1光催化技术简介 | 第13-15页 |
1.1.1光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 第13-14页 |
1.1.2光催化剂的主要类型 | 第14页 |
1.1.3影响光催化活性的因素 | 第14-15页 |
1.2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的简介与应用 | 第15-24页 |
1.2.1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分类及名称 | 第15-16页 |
1.2.2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 | 第16-19页 |
1.2.3复合型金属有机骨架光催化材料主要类型和应用 | 第19-22页 |
1.2.4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 第22-24页 |
1.3UiO-66(Zr)材料的合成与光催化性能 | 第24-27页 |
1.3.1UiO-66(Zr)材料的特点 | 第24-25页 |
1.3.2UiO-66(Zr)材料主要合成方法 | 第25-26页 |
1.3.3UiO-66(Zr)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 第26-27页 |
1.4MIL-101(Fe)材料简介 | 第27-28页 |
1.4.1MIL-101(Fe)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 第27-28页 |
1.5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8页 |
第2章UiO-66纳米粒@花状MoS2微球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 第38-65页 |
2.1前言 | 第38-39页 |
2.2实验部分 | 第39-42页 |
2.2.1试剂与仪器 | 第39-40页 |
2.2.2UiO-66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40页 |
2.2.3花状MoS2微球的制备 | 第40页 |
2.2.4UiO-66@花状MoS2微球(UMS)的制备 | 第40-41页 |
2.2.5结构表征与性能分析方法 | 第41页 |
2.2.6光催化性能 | 第41-42页 |
2.3结果与讨论 | 第42-62页 |
2.3.1UiO-66纳米粒@花状MoS2微球的制备 | 第42-45页 |
2.3.2扫描电镜(SEM)与表面元素分析(EDS) | 第45-47页 |
2.3.3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47页 |
2.3.4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 | 第47-48页 |
2.3.5热重分析(TGA) | 第48-49页 |
2.3.6UiO-66纳米粒@花状MoS2光催化剂的生长机理分析 | 第49-50页 |
2.3.7UiO-66纳米粒@花状MoS2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50-57页 |
2.3.8紫外可见漫反射(DRS) | 第57-58页 |
2.3.9光致发光光谱 | 第58-59页 |
2.3.10电化学阻抗谱(EIS) | 第59-60页 |
2.3.11UiO-66纳米粒@花状MoS2的光催化机理探究 | 第60-62页 |
2.4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第3章SnS2纳米颗粒@正八面体UiO-66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 第65-88页 |
3.1前言 | 第65-66页 |
3.2实验部分 | 第66-68页 |
3.2.1试剂与仪器 | 第66页 |
3.2.2正八面体UiO-66的制备 | 第66页 |
3.2.3SnS2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66页 |
3.2.4SnS2NPS@正八面体UiO-66(USN)的制备 | 第66-67页 |
3.2.5结构表征与性能分析方法 | 第67页 |
3.2.6光催化性能 | 第67-68页 |
3.3结果与讨论 | 第68-85页 |
3.3.1SnS2NPS@正八面体UiO-66的制备 | 第68-69页 |
3.3.2扫描电镜(SEM) | 第69-70页 |
3.3.3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70-71页 |
3.3.4红外光谱(FT-IR) | 第71-72页 |
3.3.5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72-73页 |
3.3.6热重分析(TGA) | 第73-74页 |
3.3.7SnS2NPs@正八面体UiO-66光催化剂的生长机理分析 | 第74-75页 |
3.3.8SnS2NPs@正八面体UiO-66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75-82页 |
3.3.9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DRS) | 第82-83页 |
3.3.10光致发光光谱 | 第83-84页 |
3.3.11SnS2NPs@正八面体UiO-66的光催化机理探究 | 第84-85页 |
3.4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第4章PL@MIL-101(Fe)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 第88-110页 |
4.1前言 | 第88-89页 |
4.2实验部分 | 第89-90页 |
4.2.1试剂与仪器 | 第89页 |
4.2.2坡缕石(PL)的预处理 | 第89页 |
4.2.3MIL-101(Fe)的制备 | 第89页 |
4.2.4PL@MIL-101(Fe)(MIL-PL)的制备 | 第89页 |
4.2.5结构表征与性能分析方法 | 第89-90页 |
4.2.6光催化性能 | 第90页 |
4.3结果与讨论 | 第90-107页 |
4.3.1PL@MIL-101(Fe)的制备 | 第90-92页 |
4.3.2扫描电镜(SEM) | 第92页 |
4.3.3红外光谱(FT-IR) | 第92-93页 |
4.3.4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93-94页 |
4.3.5PL@MIL-101(Fe)光催化剂的生长机理分析 | 第94-95页 |
4.3.6PL@MIL-101(Fe)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95-105页 |
4.3.7紫外可见漫反射(DRS) | 第105页 |
4.3.8光致发光光谱 | 第105-106页 |
4.3.9PL@MIL-101(Fe)的光催化机理探究 | 第106-107页 |
4.4结论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第5章总结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5.1总结 | 第110页 |
5.2论文不足和需改进之处 | 第110-111页 |
5.3展望 | 第111-112页 |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