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体针配合循经远近配穴法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研究
缩略语表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33页 |
1. 古代中医学对面神经炎的认识 | 第11-12页 |
2 现代中医学对面神经炎的认识 | 第12-22页 |
·对病因的认识 | 第12页 |
·辨证分型 | 第12-15页 |
·面神经炎的治疗 | 第15-22页 |
·中药治疗 | 第15-16页 |
·针灸治疗 | 第16-20页 |
·综合治疗方法 | 第20-22页 |
3 面神经炎的现代医学研究 | 第22-33页 |
·面神经的解剖 | 第22-26页 |
·面神经的组成 | 第22页 |
·面神经的分段 | 第22-23页 |
·颅内段面神经解剖 | 第23页 |
·颞骨内段面神经解剖 | 第23页 |
·颞骨外段面神经解剖 | 第23-25页 |
·面神经的血液供应 | 第25页 |
·面部肌肉的支配 | 第25-26页 |
·面神经炎的病因病理 | 第26-29页 |
·病因 | 第26-29页 |
·病理 | 第29页 |
·面神经炎的分期和损伤分度 | 第29-30页 |
·面神经炎的分期 | 第29-30页 |
·面神经损伤的分度 | 第30页 |
·临床表现 | 第30-31页 |
·面神经炎鉴别诊断 | 第31页 |
·面神经炎的西药治疗 | 第31-33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3-40页 |
1. 研究对象 | 第33页 |
2. 诊断标准 | 第33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3页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33页 |
3 病例选择 | 第33-34页 |
·纳入标准 | 第33页 |
·排除标准 | 第33-34页 |
·终止标准 | 第34页 |
4 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分组方法 | 第34页 |
·治疗方法 | 第34-35页 |
·治疗组 | 第34-35页 |
·对照组 | 第35页 |
·观察项目 | 第35-36页 |
·一般项目 | 第35页 |
·疗效判定 | 第35-36页 |
·统计方法 | 第36页 |
5 研究结果 | 第36-40页 |
·一般资料分析 | 第36-37页 |
·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 第36页 |
·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 第36-37页 |
·疗效分析 | 第37-40页 |
·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改善情况 | 第37-39页 |
·不良反应 | 第39-40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40-47页 |
1 选题意义 | 第40页 |
2 头体针治疗面神经炎的机理探讨 | 第40-42页 |
·头针治疗的理论基础 | 第40-41页 |
·体针治疗的理论基础 | 第41-42页 |
·局部取穴 | 第41页 |
·循经远取 | 第41-42页 |
3 选穴依据 | 第42-45页 |
4 疗效评价分析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 | 第58-59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