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理论回顾性研究概述 | 第11-25页 |
第一节 中医对CAG认识的溯源及临床治疗近况 | 第11-19页 |
1.对CAG相类病症的病名探讨 | 第11-12页 |
2.中医对“胃痞”病因的载述 | 第12-13页 |
·、外邪入里,发为痞满 | 第12页 |
·、饮食不节,劳倦所伤 | 第12页 |
·、七情所伤,气血不和 | 第12页 |
·、脾胃虚弱,运化无权 | 第12-13页 |
3.CAG中医病机认识 | 第13-14页 |
·、脾胃虚弱为本 | 第13页 |
·、气滞、湿阻、热蕴为标 | 第13-14页 |
·阴伤、血瘀为末 | 第14页 |
4.CAG临床治疗现状的简述 | 第14-19页 |
·辨证分型论治 | 第15页 |
·经方复方加减的运用 | 第15-17页 |
·中医针灸治疗 | 第17-19页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理论的概述 | 第19-25页 |
1.不同地区CAG发病率情况 | 第19页 |
2.病因与主要发病机制 | 第19-21页 |
·感染因素 | 第19-20页 |
·胆汁返流 | 第20页 |
·免疫因素 | 第20页 |
·病理相关因素 | 第20-21页 |
·维生素缺乏 | 第21页 |
·其他病因 | 第21页 |
3.治疗 | 第21-25页 |
·一般治疗 | 第22页 |
·针对性治疗 | 第22-25页 |
第二部分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法分布及方药运用规律的研究 | 第25-38页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25-26页 |
1.材料 | 第25页 |
·文献资料 | 第25页 |
·临床资料 | 第25页 |
2 方法 | 第25-26页 |
·文献检索 | 第25页 |
·文献归纳 | 第25-26页 |
·临床调查方法 | 第26页 |
3.统计学方法 | 第26页 |
二、结果 | 第26-34页 |
1.不同病因与CAG发病关系 | 第26-28页 |
2.CAG治法分布及构成比情况 | 第28-30页 |
3.CAG4种治法常用方剂使用频次情况 | 第30-32页 |
4.CAG4种治法常用药物使用频次情况 | 第32-34页 |
三、讨论 | 第34-38页 |
1.对病因与CAG发病关系的分析 | 第34页 |
2.对CAG中医治法的归纳评价 | 第34-35页 |
3.对CAG方剂的总结分析 | 第35-36页 |
4.对CAG常用药物的研讨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