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自然科学总论论文--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科学的哲学原理论文

论库恩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引言第12-30页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第12-13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3-28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3-23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23-28页
 三、研究思路第28页
 四、研究方法第28-30页
第一章 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理论背景第30-48页
 一、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第30-42页
  (一) 科学史传统第30-34页
  (二) 科学哲学传统第34-40页
  (三) 科学社会学传统第40页
  (四) 心理学传统第40-42页
  (五) 辩证法传统第42页
 二、库恩科学哲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第42-44页
  (一) 科技与社会的互动第42-43页
  (二) 科学实践的新趋势第43-44页
 三、库恩科学哲学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第44-48页
第二章 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第48-75页
 一、早期的库恩第48-54页
  (一) 亚里士多德经历第48-49页
  (二) 《哥白尼革命》第49-54页
 二、中期的库恩第54-64页
  (一) 《科学革命的结构》第54-61页
  (二) 《必要的张力》第61-63页
  (三) 《黑体理论和量子不连续性》第63-64页
 三、后期的库恩第64-75页
  (一) 科学革命是什么?第64-66页
  (二) 可通约性、可比较性和可交流性第66-69页
  (三) 结构之后的路第69-72页
  (四) 历史科学哲学的烦恼第72-73页
  (五)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第73-75页
第三章 库恩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第75-107页
 一、从纯粹理性认知活动到科学社会实践活动第75-78页
 二、范式及其文化社会维度第78-85页
  (一) 范式的内涵第79-83页
  (二) 范式的文化社会维度第83-85页
 三、科学共同体及其文化社会维度第85-92页
  (一) 科学共同体的内涵第85-88页
  (二) 科学共同体的文化社会维度第88-92页
 四、常规科学及其文化社会维度第92-95页
  (一) 常规科学的内涵第92-93页
  (二) 常规科学的文化社会维度第93-95页
 五、科学革命及其文化社会维度第95-104页
  (一) 科学革命的内涵第95-97页
  (二) 科学革命的文化社会维度第97-104页
 六、科学知识的增长及其文化社会维度第104-107页
  (一) 科学知识增长的内涵第104页
  (二) 科学知识增长的文化社会维度第104-107页
第四章 库恩科学哲学社会学转向的影响第107-126页
 一、对科学哲学的影响第107-119页
  (一) 费耶阿本德:告别理性第107-111页
  (二) 罗蒂:用人文文化取代科学文化第111-115页
  (三) 劳斯:局部知识第115-119页
 二、对科学社会学的影响第119-126页
  (一) 默顿学派:“科学家的社会学”第119-122页
  (二) “强纲领”:科学知识的激进社会学说明第122-126页
第五章 库恩科学哲学社会学转向的评析第126-144页
 一、库恩社会学转向的特定内涵第126-130页
 二、在科学理性维度与文化社会维度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第130-138页
 三、科学方法论准则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第138-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52页
后记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委托—代理视角下的理论模型与中国实证
下一篇:可光降解聚氯乙烯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固相光催化降解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