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力与对策--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1 引言 | 第13-19页 |
| ·选题缘由 | 第13-1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文献法与试点调查法 | 第15-16页 |
| ·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 | 第16-17页 |
| ·基本概念 | 第17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7-19页 |
| 2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基础 | 第19-3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 ·人口学界 | 第19-21页 |
| ·社会学界 | 第21-22页 |
| ·经济学界 | 第22-24页 |
| ·法学界 | 第24-26页 |
| ·简要评论 | 第26-27页 |
| ·理论基础 | 第27-32页 |
| ·迁徙自由理论 | 第27页 |
| ·市场经济理论 | 第27-28页 |
| ·城市化理论 | 第28-29页 |
|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9页 |
| ·公民身份理论 | 第29-30页 |
| ·简要评论 | 第30-32页 |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的演变 | 第32-48页 |
| ·户籍制度形成阶段 | 第32-36页 |
| ·1949-1957年 | 第32-34页 |
| ·1958-1977年 | 第34-36页 |
| ·户籍制度初步改革阶段 | 第36-44页 |
| ·1978-1991年 | 第36-40页 |
| ·1992年至今 | 第40-44页 |
| ·现行户籍制度的利弊得失评估 | 第44-48页 |
| ·主要贡献 | 第44-45页 |
| ·主要弊端 | 第45-48页 |
| 4 地方户籍制度改革试验——以浙江为例 | 第48-74页 |
| ·浙江省人口发展状况 | 第48-55页 |
| ·户籍人口 | 第49-51页 |
| ·流动人口 | 第51-55页 |
| ·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试验 | 第55-61页 |
| ·嘉兴试点改革(一) | 第56-58页 |
| ·嘉兴试点改革(二) | 第58-61页 |
| ·居住证制度改革 | 第61-70页 |
| ·引进人才居住证制度 | 第61-63页 |
| ·嘉兴试点改革(三) | 第63-68页 |
| ·浙江省居住证制度改革 | 第68-70页 |
| ·地方户籍制度改革的利弊得失评估 | 第70-74页 |
| ·主要贡献 | 第71页 |
| ·主要弊端 | 第71-74页 |
| 5 现阶段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阻力 | 第74-95页 |
| ·制度阻力 | 第74-82页 |
| ·选举制度 | 第74-75页 |
| ·人身损害赔偿制度 | 第75-76页 |
| ·教育制度 | 第76-77页 |
| ·社会保障制度 | 第77-79页 |
|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 第79-80页 |
| ·住房保障制度 | 第80-81页 |
| ·计划生育制度 | 第81页 |
| ·劳动就业制度 | 第81-82页 |
| ·资金阻力 | 第82-86页 |
| ·财政收入状况 | 第82-83页 |
| ·财政支出状况 | 第83-86页 |
| ·利益阻力 | 第86-95页 |
| ·政府的阻力 | 第86-88页 |
| ·群体的阻力 | 第88-95页 |
| 6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对策 | 第95-111页 |
| ·拆除制度壁垒 | 第95-105页 |
| ·选举制度改革 | 第95-96页 |
| ·人身损害赔偿制度改革 | 第96-97页 |
| ·教育制度改革 | 第97-98页 |
|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 第98-99页 |
|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 第99-101页 |
| ·住房保障制度改革 | 第101-102页 |
| ·计划生育制度改革 | 第102-104页 |
| ·劳动就业制度改革 | 第104-105页 |
| ·减少资金压力 | 第105-107页 |
| ·减少政府经济建设支出 | 第105-106页 |
| ·压缩政府行政经费支出 | 第106-107页 |
| ·打破利益僵局 | 第107-111页 |
| ·转变政府职能 | 第108-109页 |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109-111页 |
| 7 结语 | 第111-117页 |
| ·几点结论 | 第111-115页 |
| ·明确目标模式 | 第111页 |
| ·更新指导理论 | 第111-113页 |
| ·调整改革主体 | 第113-114页 |
| ·加快改革进程 | 第114-115页 |
| ·研究的不足 | 第115-1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7-129页 |
| 致谢 | 第129-130页 |